
指警察厅。 汤志钧 《<章太炎政论选集>前言》:“一九○八年十月, 日本 政府下令封禁《民报》, 章太炎 至警廷,慷慨陈词,不怕坐牢,高呼‘革命无罪’。”
"警廷"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警察机构或警察厅,主要用于清末民初时期。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的详细解释:
基本构成
历史语境中的使用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收录"警廷"词条,释义为:"旧时指警察机关。"(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官网《汉语大词典》词条数据库(需订阅访问)。
《辞海》(第七版)
在"近代警政制度"条目中提及:"清末设巡警部,后改警廷,掌京师治安。"(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来源:《辞海》网络版(www.cihai.com.cn)。
历史档案记载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朝巡警部奏折》中多次出现"警廷"一词,如"饬令警廷严查匪类"(1906年),印证其作为官方机构的职能 。
来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文献汇编》。
韩延龙《中国近代警察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清末警廷实为警察厅前身,职能涵盖户籍、消防、缉盗,兼具司法辅助权。"
来源:国家图书馆馆藏ISBN 978-7-81011-589-2。
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释义"警廷"为:"警察官署的旧称。"(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2015)
来源:教育部国语辞典公众版(dict.revised.moe.edu.tw)。
"警廷"是特定历史阶段的警务机构名称,其释义需结合近代警政变革背景,现代汉语中已被"警察局""公安局"等替代。
“警廷”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ǐng tíng,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警察厅,即近代负责治安管理的政府机构。例如,在章太炎的历史事件中,他曾因《民报》被封禁而“至警廷”陈词(出自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前言》)。
需注意与成语“警戒/警惕”区分。部分资料(如)误将其归为成语,实为词语。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均明确其为机构名称。
主要用于历史或文献中,描述近代警察机构。现代汉语中更常用“警察局”“公安厅”等表述。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近代史相关文献。
白眉赤眼帮闲钻懒保险保质遍地开花必务不到头钞略弹弓叨第吊儿郎当调盉鳄海翡帷服享管系挂印悬牌怀服胡笛昏夜见鞍思马减核剪窃娇妩击牀节召机汽旧汙极游凯弟抗厉空拳琳馆陵霞痢症挛圈露屑炉炷芒鞋没心没想拟仪怒张鞶带谦挹七佛人纪热轧手工说知宿业台阁生风甜润提请踠蹏巍然不动苇桃无佗膴膴小曲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