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貌是情非 ”。
“貌是心非”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外表与内心不一致,表面行为看似认同或友好,但内心实际持相反态度,强调表里不一的矛盾性。
词源与结构
用法与场景
近义与反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出处或经典用例,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等)。
《貌是心非》是一个成语,意为外表与内心的反差很大,形容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好,但实际上内心却并非如此。
《貌是心非》共有4个汉字,拆分部首为:《貌》的部首为言, 《是》的部首为日, 《心》的部首为忄, 《非》的部首为非。
其中,偏旁部首为:《貌》的偏旁部首为目, 《是》的偏旁部首为乞, 《心》的偏旁部首为⺗, 《非》的偏旁部首为非。
具体笔画数为:《貌》的笔画数为11画, 《是》的笔画数为9画, 《心》的笔画数为4画, 《非》的笔画数为8画。
《貌是心非》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原文为“主父偃既贫,见人买鸡,投之江中;吏讯其故。对曰:‘第观其志耳。’既而问之,果欲以数钱求利也。”意为主父偃困穷的时候,看到有人买鸡,却将鸡投入江中,当被问及原因时,他回答说:“只是看看他的心意。”后来这个故事成为成语,形容外表与内心的巨大差异。
《貌是心非》的繁体写法为《貌是心非》。
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相同,都是《貌是心非》。
他看起来很友善,但他的行为却常常是《貌是心非》。
组词:表里如一,言不由衷,面目可憎。
近义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反义词:真心实意,面貌如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