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圈套。《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邓九公 是昨日合老爷搭就了的伏地扣子。”
“伏地扣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圈套或陷阱,通常指预先设计好的计策或机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原指用绳索制成的捕兽工具,放置于地面以捕捉野兽。这种工具通过活扣结构触发,猎物一旦踩中即被束缚。
引申为暗中设计的计谋或陷阱,多用于形容人际交往或事件中预先设下的局。例如《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提到“邓九公是昨日合老爷搭就了的伏地扣子”,即指两人提前谋划的计策。
该词在《汉典》及传统文学作品中均有明确释义,主要指向“圈套”含义。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网络资料(如)提到的“儿童玩具”属于现代衍生或误用,与原始语义无关。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儿女英雄传》原文或权威词典。
伏地扣子拆分为4个部首:亻(人)、土、扌(手)、并。它总共有13个笔画。
伏地扣子的来源尚无确切的证据,但大多数人认为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它被广泛运用于传统汉族服饰中,可以使衣物更紧固。
伏地扣子的繁体字为「伏地鈕」。
在古时候,伏地扣子的写法略有不同。它的字形可追溯至古代汉字,当时它包含有「衣」、「方」、「手」等组合,表达了固定衣物的含义。
1. 她穿着那件华丽的旗袍,系上了一颗亮丽的伏地扣子。
2. 他不小心把伏地扣子弄掉了,需要重新缝上。
组词:扣子、钮扣、纽扣。
近义词:纽扣、钮扣。
反义词:解开、松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