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澣的意思、三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澣的解释

(1). 唐 制,官吏十日一休沐,沐谓澣濯。后来对一个月上旬、中旬、下旬,亦称上澣、中澣、下澣,合称三澣。 明 杨慎 《丹铅总录·时序·三澣》:“俗以上澣,中澣、下澣为上旬、中旬、下旬,盖本 唐 制十日一休沐。故 韦应物 诗曰:‘九日驰驱一日闲’, 白乐天 诗曰:‘公假月三旬’。”

(2).洗过三次。《新唐书·柳公权传》:“﹝ 文宗 ﹞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 汉文帝 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澣矣!’学士皆贺,独 公权 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諫諍,明赏罚,服澣濯之衣,此小节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澣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澣”的本义

    “澣”(音 huàn)为“浣”的异体字,本义指洗涤衣物。《说文解字》释“浣”为“濯衣垢也”,后引申为时间概念,特指唐代官制中的休沐日(即官吏每十日一休的假期)。

    来源:《说文解字注》《康熙字典》

  2. “三澣”的时序含义

    唐代将每月分为上澣、中澣、下澣三旬,“三澣”即指每月第三旬(二十一日至三十日)。此用法源于古代官吏休沐制度,如《唐六典》载:“十日一休沐”,后演变为时间代称。

    来源:《唐六典》卷二、《辞源》修订本


二、文献用例


三、语义演变

明清后,“三澣”逐渐脱离具体日期,转为泛指每月下旬。如清代《通俗编·时序》载:“俗以上澣、中澣、下澣称上旬、中旬、下旬”,说明其已融入日常时间表述体系。


四、考据补充

“澣”与“浣”的通用关系见于《集韵》:“澣,或作浣。”其字形演变反映古代洗涤活动与时间管理的文化关联,佐证了“休沐”制度对语言的影响。

注:因权威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汉典)未收录“三澣”独立词条,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唐六典》《辞源》等文献考据,建议查阅原书获取完整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三澣”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ān huàn,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一、唐代官吏休沐制度演变的时间划分

  1. 起源:唐代实行官吏每十日一休沐的制度(即“旬休”),休沐日需沐浴更衣,称为“澣濯”。
  2. 引申含义:后世将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下旬,分别对应“上澣”“中澣”“下澣”,合称“三澣”。例如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记载:“俗以上澣、中澣、下澣为上旬、中旬、下旬。”。

二、字面含义:洗涤三次

“澣”通“浣”,意为洗涤。因此“三澣”也可直接指衣物或物品被清洗过三次,如《新唐书·柳公权传》中提到的用法。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丹铅总录》或《新唐书》相关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半身像抱燋被中画肚财主倡道诚慊笞榜持摄处顺从谏如流麤妙代解东郭之畴飞帛飞天枌梓佛位枎疏干岗给赏跟挂鬼幽海军呢河冲华绪化胥浑球户卫洊陟蹇窒瘕疝讥诃军婚刻下立规矩磷烂逻堡沕滑匹禽批郤导窾破巢余卵强调丘乘取信于人日昃融远骚苏沙所莎衣实德实宜贪狼陶猗铤金通调慰问品窝丝糖无能为力铣床系狗当系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