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澣的意思、三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澣的解释

(1). 唐 制,官吏十日一休沐,沐谓澣濯。后来对一个月上旬、中旬、下旬,亦称上澣、中澣、下澣,合称三澣。 明 杨慎 《丹铅总录·时序·三澣》:“俗以上澣,中澣、下澣为上旬、中旬、下旬,盖本 唐 制十日一休沐。故 韦应物 诗曰:‘九日驰驱一日闲’, 白乐天 诗曰:‘公假月三旬’。”

(2).洗过三次。《新唐书·柳公权传》:“﹝ 文宗 ﹞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 汉文帝 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澣矣!’学士皆贺,独 公权 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諫諍,明赏罚,服澣濯之衣,此小节耳。’”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三澣”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ān huàn,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一、唐代官吏休沐制度演变的时间划分

  1. 起源:唐代实行官吏每十日一休沐的制度(即“旬休”),休沐日需沐浴更衣,称为“澣濯”。
  2. 引申含义:后世将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下旬,分别对应“上澣”“中澣”“下澣”,合称“三澣”。例如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记载:“俗以上澣、中澣、下澣为上旬、中旬、下旬。”。

二、字面含义:洗涤三次

“澣”通“浣”,意为洗涤。因此“三澣”也可直接指衣物或物品被清洗过三次,如《新唐书·柳公权传》中提到的用法。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丹铅总录》或《新唐书》相关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澣

三澣(sān guǎ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部首水(氵)和鲜组成,拆分后有10个笔画。

《康熙字典》中并没有关于三澣的详细解释,一般理解为指水中的鱼、虾等水生动物。在古代文献中,三澣通常独立使用,并不常见于现代汉语。

三澣在繁体中是「三潛」。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区别,但整体结构和意义基本相同。例如,繁体中的「三潛」在古代可能会以「又」字作为水的部首,而现代则以「氵」作为部首。

以下是一些关于三澣的例句:

  1. 山里的小溪中游泳的三澣非常可爱。
  2. 他去海边捉了许多三澣。

以下是一些与三澣相关的组词:

与三澣近义的词语有:水生动物、水中生物。

与三澣反义的词语有:陆地动物、陆地生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