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虚位以待。 南朝 梁 沉约 《太常卿任昉墓志铭》:“川谿望归,岩阿待闕,幽光忽断,穷灯黯灭。”
(2).等待补缺任命。 宋 王安石 《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君以 治平 三年,待闕於 常州 ,於是再迁尚书司封员外郎。” 宋 苏轼 《与鲜于子骏书》之三:“日夕归 南康军 待闕。”
待阙是古代职官制度中的特定术语,其核心含义指官员已获任命,但因职位暂无空缺而需等待就任的状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层解释其详细含义:
等待补缺
“阙”本指空缺的职位,“待阙”即等候补缺。常见于宋代史料,如《宋史·职官志》载官员“已授差遣,待次补阙”,指官员虽获任命,但因原职者未离任或职位满员,需排队候补。
例: 某官授知州,但因现任知州任期未满,该官需“待阙”至其离任后方能赴任。
候补状态
引申指候任官员的身份。《汉语大词典》释为:“官员已得任命,等待接替出缺官职”,强调其过渡性身份,如宋代“待阙官”需在吏部登记候缺。
职官制度特征
宋代为控制官员数量,实行“员多阙少”政策,导致大量获任命者滞留京城或原籍待阙,形成“待阙大军”。据《宋会要辑稿》,部分官职待阙时间可达数年。
经济与社会影响
待阙官员无俸禄,常借贷维持生计,如朱熹《奏救荒事宜状》提及“待阙官负债累累”。这一现象亦催生“干求请托”之风,加剧吏治腐败。
现代汉语中,“待阙”仅用于历史研究或文言语境,如:
“待阙”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综合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虚位以待
指职位或位置空缺,等待合适的人选填补。例如南朝梁沉约在《太常卿任昉墓志铭》中写道:“岩阿待闕”,即用自然景象隐喻人才等待被任用。
等待补缺任命
多用于古代官员候补制度,指已通过选拔但需等待具体职位空缺后才能正式上任。如宋代苏轼在书信中提到“日夕归南康军待闕”,即描述自己等待赴任的状态。
建议结合具体古籍上下文判断词义,优先参考权威文献释义。
百啭千声霸王风月褊陋碧纱幮壁蝨步递参透缠碍産褥茶碗赤葛床上安床单羸弹算黩货笃旧反客为主飞贼奋志赶脚头构煽官情纸薄孤竹城行号卧泣浩露郇笺降职巾帼丈夫金縢功计设疾首痛心疾恶如仇恪忠礼房璘斌林寒涧肃盲雨铆劲儿抹跄炮帘蓬蒿满径偏邦披核平顺扑唐唐前目后凡耆户长清源秦汉子三沐三薰设簴师旷石限收抚説梦话邃邈谡然岧直贴水乡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