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lu] 亦称“四不像”。中国著名的特产动物,但野生的早已灭绝,现存者都是北京南苑皇家猎苑的孑遗,特征是尾特别长,眉杈特别发达,形成主杈模样
麋鹿满之。——《墨子·公输》
取其麇鹿。——《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麋与鹿。《孟子·梁惠王上》:“乐其有麋鹿鱼鳖。” 唐 孟郊 《隐士》诗:“虎豹忌当道,麋鹿知藏身。”
(2).即麋。《墨子·非乐上》:“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 唐 崔道融 《元日有题》诗:“自量麋鹿分,只合在山林。” 清 孙枝蔚 《送陆粲石之金陵省令兄绣闻时归自关外》诗:“东头重聚因麋鹿,原上相关有鶺鴒。”
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珍稀动物,其释义可从汉语词典学、生物学及文化内涵三方面综合阐述:
据《汉语大词典》定义:
麋鹿: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动物。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俗称“四不像”。性温顺,以植物为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湿地。
该释义源于《墨子·非乐上》载:“麋鹿朝游乎江湖”,印证其古代栖息环境。《说文解字》释“麋”为“鹿属”,强调其鹿科属性,而“四不像”之名最早见于《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坐骑的民间传说。
群居性动物,喜栖河岸湿地,食性以水生植物、嫩枝叶为主。冬季脱角,夏季茸毛丰厚,繁殖期鸣声低沉如牛哞。
商周青铜器常见麋鹿纹饰,象征自然和谐。《孟子·梁惠王上》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提及王室苑囿养麋传统。
清末因猎杀与栖息地丧失,野生种群灭绝。1985年英国乌邦寺庄园返还22头麋鹿至北京南海子,开启中国重引入工程。现江苏大丰、湖北石首保护区种群逾8000头(2023年数据)。
麋鹿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版),其湿地生态功能成为黄河三角洲、长江故道生态修复的关键物种。基因研究表明,麋鹿对古气候变迁的适应性演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模型。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麋鹿(读音:mí lù)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文化意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形态特征
雄性麋鹿体型高大,成年个体肩高可达1.2米,体长约1.8米,体重可达200公斤以上、。毛色以淡褐色为主,尾长且眉杈发达,形成独特的主杈状角。
角的生长规律
麋鹿的角在冬至脱落、夏至重新生长,这一特性在《说文解字》中明确记载:“麋,鹿属,冬至解角,夏至生角”。
如需进一步了解麋鹿的生态习性或保护现状,可参考、3、4等来源的完整信息。
爱顾暗中摸索鸨母卜岁钗荆产褥热絺褐虫豸畜産出厂价格词义大成殿惮赫千里嘀咕顶价放水费手风状复下和邻画塑惠问疆潦解郁耤田巨典洰理句引磕叉珂雪恇怯连台离合草临难不慑落斧路隅毛房默成皮屑迁座七醢倾己倾注秦皇鱼囚桎叡后如约嗜尚霜洁说到曹操,曹操就到朔日说舌摅书思摸同房骫靡沃洲秈稻小识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