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道的意思、僧道的详细解释
僧道的解释
[monk and Taoist priest] 僧侣和道士
详细解释
僧人与道士。 唐 韩愈 《贺观察使状》:“当时集百官僧道百姓,宣示讫。”《宋史·道学传三·朱熹》:“﹝ 朱熹 ﹞主 泉州 同安 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説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自己是天生的不愿意同僧道打交道。”
词语分解
- 僧的解释 僧 ē 佛教指出家修行的人,梵语“僧伽”的简称:僧侣。僧尼。僧人。僧众。僧俗。高僧。 尼俗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道的解释 道 à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
专业解析
僧道是汉语中用于统称佛教僧侣与道教道士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五个维度解析:
-
基本释义
僧道由"僧"(佛教出家修行者)与"道"(道教神职人员)构成,特指两大制度化宗教的神职群体。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专指"穿袈裟的道士与戴道冠的和尚",后演变为宗教职业者的统称。
-
宗教属性
- 佛教体系:指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需遵守《四分律》规定的250条戒律,包含不杀生、不妄语等根本戒
- 道教体系:涵盖宫观道士(全真派、正一派)与散居道士,修炼方式包括内丹术(如《周易参同契》所述)与外丹术
- 历史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考据显示,该词的社会认知历经三个阶段演变:
- 隋唐时期:两教神职人员统称(《隋书·经籍志》)
- 宋元时期:衍生出"僧道官"制度,建立宗教管理机构(参考《宋会要辑稿·道释》)
- 明清阶段:成为民间宗教活动代称,如《醒世姻缘传》载"请僧道做法事"
- 社会影响
教育部统编教材《中国古代社会》指出,僧道群体在古代承担着:
- 宗教仪式主持(婚丧嫁娶、祈福禳灾)
- 文化传播载体(寺院道观的经书刊刻)
- 社会救济职能(灾年施粥、疫病救治)
- 文献例证
《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章节,通过僧裴如海与道观的关联叙事,印证了明代社会对僧道混居现象的认知。此类文学描写与《万历野获编》记载的"僧道同斋"习俗形成互证。
网络扩展解释
“僧道”是汉语中一个合成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义
指佛教僧侣与道教道士的合称,泛指宗教修行者。该词源于“僧”(梵语“僧伽”的简称,意为和合众)与“道”(道教修行者)的组合,常见于描述宗教活动或人物群体。
二、具体内涵
- 宗教职责
僧道主要从事宗教仪式,如为信众起课、抽签、命理推测等。
- 历史文献中的使用
如《宋史》记载朱熹“禁女妇之为僧道”,《红楼梦》描述贾府丧礼中“僧道不断做佛事”,均体现其社会角色。
- 佛教教义延伸
从佛教角度,“僧”象征清净心与修行,“道”指回归自性、了脱生死的菩提大道,涵盖出家与在家弟子,强调皈依自性三宝的修行核心。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宗教活动、历史记载或文学作品中涉及僧侣与道士的群体行为,如“僧道诵经”“僧道云集”等。
扩展说明
需注意语境差异:日常使用多指具体宗教人士,而佛教经典中可能包含更抽象的修行理念。若需深入宗教哲学层面的解释,建议参考《住真实慧有声书》等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把火白藋同心本支笾簋边戎秉志布幔裁辱藏锋茶园怛怖禫服对局堕懒独乡愕视返祖现象飞遯飞逝风标高不凑低不就挂货古调诗萑蔰混账狡狗脚韵劫钞开话阔野乐士六出奇计轮甲美酝名德重望凝厚沤鸟派款跑反祈祓顷暂期求秋严扰从搔忧山矾弟双转马肆头松液唆诱天帝天形跳火坑透彻危岩文鹄汶上吴冶綫抽傀儡显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