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以礼葬。《公羊传·隐公三年》:“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不及时而日,渴葬也;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 何休 注:“慢葬,不能以礼葬也。”
“慢葬”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仪式拖延
指安葬死者的仪式办理过于缓慢,导致时间拖延过长,违背了尊重死者的原则。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对逝者的不敬,尤其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入土为安”,拖延可能被视为失礼或冷漠的表现。
礼仪缺失
另一层含义是“不以礼葬”,即未按照传统礼仪规范处理丧葬事宜。例如《公羊传·隐公三年》中提到“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何休注解为“不能以礼葬”,说明古代对葬礼的及时性和规范性有严格要求,未达标则属于“慢葬”。
补充说明
“慢葬”的用法多见于古籍或对传统礼制的讨论,现代语境中更强调仪式拖延的层面。其核心均指向对逝者的不尊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侧重礼仪规范还是时间问题。
慢葬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的是一种较长的葬礼仪式,与传统的快葬相对。慢葬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拆分部首和笔画:
慢(亻+曼) - 7画
葬(艹+襄) - 16画
来源:
《慢葬》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最初记录于唐代的《温风子·祭宗二》:“古者慢葬,多用九月馀,般般仪。今用五月。” 这表明慢葬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并且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习俗。
繁体:
慢葬(繁体字:慢葬)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今天有所不同,但在这种情况下,“慢葬”一词的古代写法和现代写法几乎相同。
例句:
1. 他的家人决定进行慢葬仪式,以表达对他一生的敬意。
2. 慢葬仪式是我们对亲人的最后一份敬意。
组词:
慢车、慢工、慢性、慢慢、慢变、慢跑、慢车、慢吞吞、慢条斯理
近义词:
缓葬、缓行
反义词:
快葬、快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