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乱贼的意思、乱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乱贼的解释

(1).叛乱。《礼记·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残害。《墨子·兼爱下》:“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

(3).乱臣贼子。《史记·秦始皇本纪》:“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明 唐顺之 《读<春秋>》:“夫《春秋》,经世之书也。其经世也,以正乱贼也。” 章炳麟 《驳<箴膏肓评>三书叙》:“ 临阳 之説,似能穷乱贼之罪案,而不知适以驰臣子之大防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乱贼(luàn zéi)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与本义

  1. “乱”的本义

    源于甲骨文,象形双手整理丝线,本义为“治理紊乱”(《说文解字·乙部》)。后引申为“无秩序”“动荡”,如《论语·泰伯》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2. “贼”的本义

    从“贝”从“戈”,指毁坏财物(《说文解字·戈部》)。先秦文献中多指“叛国弑君者”,如《周礼·夏官》注:“贼,害良善者。”

合成词“乱贼” 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特指破坏社会秩序、危害伦理纲常的叛乱者。例如:

《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此处“乱贼”指悖逆君臣之道、颠覆礼法的罪人。


二、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1. 政治伦理层面

    在传统儒家语境中,“乱贼”是对“弑君篡位”“犯上作乱”者的道德批判。董仲舒《春秋繁露》强调:“《春秋》之义,诛乱讨贼。” 其核心在于维护“君君臣臣”的礼制秩序。

  2. 社会行为层面

    扩展指扰乱治安、侵害他人的暴徒。如《汉书·刑法志》将“杀人劫财”者归为“贼盗”,与“乱民”并称。


三、现代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乱贼”的古义渐少用,但仍在历史文献解读中保留原意。其构词逻辑可拆解为:


权威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4. 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
  5.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校勘本)
  6.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纸质权威版本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乱贼”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基本释义

  1. 叛乱
    指社会动荡或政治上的反叛行为。如《礼记·礼运》提到“盗窃乱贼而不作”,强调理想社会中无叛乱发生。

  2. 残害
    表示对他人或社会的伤害,如《墨子·兼爱下》中“人家不相乱贼”,倡导无残害的和谐状态。

  3. 乱臣贼子
    泛指不忠不义、危害国家的臣民。《史记·秦始皇本纪》用“乱贼灭亡”形容暴政下逆臣的结局,明代唐顺之在《读<春秋>》中也以“正乱贼”强调惩恶扬善。

二、出处与例句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乱贼”可引申为无法无天的犯罪分子,或形容行为放荡不羁之人,但此用法相对少见。

四、相关成语

“盗窃乱贼”出自《礼记》,指为非作歹的盗贼,与“乱贼”含义有重叠,均强调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例句,可参考《礼记》《史记》等文献,或通过权威词典查询详细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鹤晾翅变风不停怖头猜解城垛口冲击波寸言挫枯额手称颂凤传佛光寺佛郎嵌浮慧拂汨瀚海黑照肓膏黄果树瀑布涣汗大号回充浑话鹄山绛虬就日瞻云可早口劲两个练鹊六蕃癃老胪歡碖碅庙瑟音溟泠明刑民团能言鸭旁岔儿鹏鹗泼风穷恚秋荼密网取夺搉茶圣勋神仙人十二国市易收榆帅府探警停火透远顽颜危微精一乌鸟私情险诐销厌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