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汗褟的意思、汗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汗褟的解释

亦作“ 汗塌 ”。方言。贴身穿的中式小褂。《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长姐儿 ﹞一眼看见大6*奶奶的汗塌儿袖子上头,蹭了块胭脂。”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七章:“ 剑平 连忙替他擦汗,换了湿透的汗褟,又让他服药。”参见“ 汗衫 ”。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汗褟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汗褟(hàn t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饰名词,特指一种贴身穿着的、吸汗用的中式轻薄短衫。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与结构特征

  1. 核心功能:指贴身穿着、用于吸收汗液的中式单衣,常见于夏季或体力劳动时,材质多为透气吸汗的棉布或麻布。
  2. 形制特点:
    • 通常为对襟或斜襟设计,无领或低领,袖长多至肘部或手腕(短袖称“汗褟儿”,长袖称“小褂”)。
    • 区别于外衣(如长衫、马褂),汗褟直接接触皮肤,结构简单宽松,便于散热。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北京方言词典》(陈刚,商务印书馆,1985年)

二、词源与方言分布

  1. 词义构成:
    • “汗”直接表明其功能与排汗相关;“褟”为方言用字,本义指贴身穿的单衣(《说文解字》未收录,多见于近代北方口语)。
  2. 地域使用:
    • 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尤其是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在方言中亦作“汗褂儿”“小褂儿”。

      来源:《北京话词语》(徐世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河北方言词汇编》(李行健,语文出版社,1995年)

三、历史背景与文化场景

  1. 实用性与民俗性:
    •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汗褟是劳动者夏季必备衣物,兼具实用与节俭理念。老北京有“夏穿汗褟,冬穿棉袄”的俗谚。
    • 部分地区的儿童“百家衣”也以汗褟为基底,寄托祈福寓意。
  2. 演变与现状:
    • 随着现代服饰普及,汗褟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戏曲装扮(如京剧里衣)、传统手工艺(扎染汗褟)及怀旧主题文化产品中仍有留存。

      来源:《中国民间服饰艺术》(刘锡诚,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6年)、《老北京的生活》(金受申,北京出版社,1989年)

四、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五、相关概念辨析

网络扩展解释

汗褟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汗褟(拼音:hàn tā)指贴身穿的中式小褂,常见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服饰。其特点包括:

  1. 材质轻薄:多为夏季穿着,部分款式无袖或有短袖;
  2. 用途:贴身吸汗,类似现代汗衫;
  3. 别称:在不同方言中又称“汗衫儿”“汗襦”“汗衣”。

二、结构与文化背景

三、用法举例

方言中常用于描述传统服饰,例如:

四、相关扩展

“褟”字在汉语中另有其他含义:

  1. 缝纫工艺:指在衣物边缘缝制花边(如“褟花边儿”);
  2. 姓氏:明代有历史人物“褟元祖”。

如需进一步了解方言词汇的服饰分类,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地方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徐遨赏白妞匾食薄才不融侧庶常理成窑赤铁矿大笔打堆大行人等道地蚕幅利高抬贵手光标鬼花狐鹤嗉兼美兼吞疾耗金笔禁匾酒伴九畹花攫黩口不择言乐命嘹喨廖落里堠零败立朝夕麦信貌閲猛烈民师鮎鱼上竹贫敝扑断啓惕少一时深奸巨滑蛇皮鼓说话的殊释送令随文释义摊饭特护天宜瓦石无量塔无名小卒哮呼消魂逍遥子细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