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恶的意思、十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恶的解释

(1).封建时代刑律所定的十种大罪。《隋书·刑法志》:“﹝ 开皇 元年﹞更定《新律》……又置十恶之条,多採 后齐 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6*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 唐 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名例一·十恶》:“ 周 齐 虽具十条之名,而无十恶之目。 开皇 创制,始备此科……自 武德 以来,仍遵 开皇 ,无所损益。”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二折:“你药杀亲夫,这是十恶大罪哩。” 清 林则徐 《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摺》:“近復将不供兴贩姓名者,由杖加徒,已属从重,若逕坐死罪,是与十恶无所区别。”

(2).佛教以杀生、偷盗、邪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为十恶。《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十恶所坠,及五无间,刀树劒山,焦汤猛火,造受自貽,罔或差贰。”《敦煌变文集·目莲救母变文》:“阿娘生时不修福,十恶十惩皆具足。”参阅《法苑珠林》卷一○六。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十恶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十恶"是汉语词汇体系中的重要法律术语,源自中国古代刑法制度,指十种不可赦免的重罪。根据历代法典及权威辞书解释,其内涵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一、核心定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指出"十恶"是封建时代刑律所定的十种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见《唐律疏议》)。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考证显示,该制度始于北齐律"重罪十条",隋代《开皇律》正式确立"十恶"之名。

二、历史演变 据法律史专家高亨《中国法制通史》研究,十恶罪名体系历经三次重大调整:汉代确立"大逆无道"等基础罪名,北魏时期扩展至七项重罪,最终隋唐形成完整的十恶体系。宋代《刑统》和明清律例均承袭此制,直至清末修律废除。

三、现代转义 现代汉语中,"十恶"衍生出比喻义,形容极端恶劣的行为。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将其注释为"泛指重大的罪行",《法学大辞典》则强调其作为"封建法律核心制度"的历史定位。该词在成语"十恶不赦"中保留原义,成为汉语表达罪大恶极的经典修辞。

网络扩展解释

“十恶”是中国古代封建法律中规定的十种不可赦免的重罪,其核心是维护君主专制和伦理纲常。该制度起源于北齐的“重罪十条”,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为“十恶”,并被后世沿用至清代。以下是具体解释:

一、历史渊源

  1. 起源:北齐首次将危害统治的罪名归纳为“重罪十条”(如反逆、不道等),隋朝修改后更名为“十恶”,并增加了“谋”字罪名(如谋反、谋叛)。
  2. 定型:唐朝完善制度,规定犯十恶者“常赦不原”,即遇大赦也不免除刑罚。

二、十恶罪名释义

  1. 谋反:企图推翻皇权统治(如策划政变)。
  2. 谋大逆:毁坏皇家宗庙、陵寝或宫殿。
  3. 谋叛:背叛朝廷或勾结外敌(如叛逃敌国)。
  4. 恶逆:杀害或殴打尊亲属(如弑父、弑母)。
  5. 不道:手段残忍的犯罪行为(如灭门、肢解他人)。
  6. 大不敬:侵犯皇帝尊严(如偷盗御用物品、伪造御药)。
  7. 不孝:对长辈不敬(如咒骂父母、丧期嫁娶作乐)。
  8. 不睦:亲属间相互侵害(如妻谋杀夫、晚辈殴打长辈)。
  9. 不义:下属杀害长官或违背伦理(如学生杀老师、妻子在夫亡后改嫁不举哀)。
  10. 内乱:亲属间通奸(如与父妾私通)。

三、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罪名案例或法律条文,可参考《隋书·刑法志》《唐律疏议》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鹤卧雪不理不睬产媪长生天超轶絶尘茶座春信楚夏达本代表团单帐导火线搭腔大司空大象口里拔生牙诋讪煅炼发灵幡然悔悟告类高庸工矿归籴鼓慄花柳场花障胡鱅蹇傲惊客旧倡旧眷镌心军情剧易科斗子跨跞筐贡两个肩膀扛张嘴力能扛鼎灵镜蒙族门中面目狰狞末属南闱裴松之平字潜伺巧偷豪夺怯阵迄功祁僮瘆懔使绊子豕食使作四诊泰山吟通衔吾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