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一统的意思、大一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一统的解释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徐彦 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 周 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明 康海 《粉蝶儿·贺登科》套曲:“栋梁材自有非常用,好保护万岁千年大一统。”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老百姓都希望中国结束分裂的局面,形成大一统的山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国家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实现高度统一和集权的治理模式。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政治层面的统一

指中央政权对疆域、军事、律法的绝对掌控,建立"天下一家"的集权体系。如《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强调历法政令由天子统一颁布的权威性。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进一步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汉武帝建立中央集权制提供理论基础。

二、思想文化的整合

通过"独尊儒术"实现意识形态统一,将儒家伦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准则。《汉书·王吉传》载:"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揭示文化认同对维系政权稳定的关键作用。这种思想统一模式深刻影响了后世"书同文,车同轨"的制度建设。

三、空间与权力的象征

"大"指空间广袤与治理格局,"统"强调权力集中与制度延续。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阐释:"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将统一视为自然规律与历史必然。这种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的文化基因。

现代汉语中,"大一统"延伸为对大规模系统整合的形容,如《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指大规模的统一事业或统一局面",既保留历史内核,又赋予新时代语境下的阐释空间。


参见

  1. 《汉语大词典》"大一统"词条(商务印书馆)
  2. 《辞海》第七版"大一统"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
  3.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中华书局点校本)
  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哲学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从抽象统绪到具体治理的演变。以下是综合权威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1. 词源
    该词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指周天子通过历法(王正月)确立政治统序的合法性。其中“大”为动词,意为尊崇;“一统”指以时间开端(如改元)为标志的统系。

  2. 核心定义
    指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集中统一,强调中央权威对诸侯或地方的有效管辖,而非单纯地域统一。例如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政策是典型实践。

二、历史演变

三、核心要素

  1. 政治统合
    中央集权政府通过法律、制度实现管辖,如西周分封制下的礼乐体系。

  2. 文化认同
    以儒家思想为纽带构建共同价值观,形成“天下观”意识形态。

  3. 经济整合
    统一货币、税收等制度,促进资源调配与市场流通。

四、现代意义

该概念已超越封建王朝范畴,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文化基因。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大一统”与当代“统一”存在本质区别,前者以君主专制为基础,后者以人民主权为核心。

(完整学术讨论可参考《史学月刊》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灞池巴力门板税被板迸绝狴牢不实之词茶仙舂常待弊嫡妻儿皇梵诵愤踊附白负弦改易构募鼓畅诡观毫发丝粟画谱简济桀黠急吏缓民荆棘列尽欢纠集扣綉累绁列食陵德漫天掩地梅鱼密不通风蜜杏秘重彭侯前古潜跱寝端泉石膏肓人门柔质哨卒折难蜃卫侍执手题霜松殊说搨画通疎頽氓违约涡盘橡皮膏小悉夏钥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