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麦秀》诗。《陈书·高祖纪上》:“ 宋微子 《麦穟》之歌, 周 大夫《黍离》之叹,方之於斯,未足为悲矣。”参见“ 麦秀 ”。
麦穟是汉语中对成熟麦穗的书面化表述,指小麦、大麦等禾本科植物顶端结籽的穗状结构。该词由“麦”与“穟”构成,其中“穟”专指禾本科植物的穗,《说文解字》记载“穟,禾采之貌”,引申为谷物成熟时籽粒饱满的状态。
在古代文献中,“麦穟”常作为农事丰饶的象征。如《诗经·豳风·七月》有“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的记载,虽未直接使用“麦穟”一词,但“穋”与“穟”同源,均指向谷物成熟的意象。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更明确提到“麦穟方秀”,用以描述小麦抽穗灌浆的关键生长阶段。
现代农学著作中,“麦穟”特指麦类作物完成授粉后形成的生殖器官,其发育质量直接影响产量。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描述,完整麦穟包含穗轴、小穗、内外稃及籽粒等结构,每穗通常结40-60粒麦实。该词汇至今仍常见于农业科技文献,如《作物栽培学》将“麦穟形成期”列为重要物候观测指标。
参考文献:
“麦穟”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和通假字现象来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麦穟”在《陈书·高祖纪上》中被提及,与《黍离》之叹并列,代指《麦秀》诗。该诗为商朝遗臣箕子所作,借麦穗生长景象抒发亡国之痛,如“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成为寄托哀思的经典意象。
“穟”是“穗”的通假字,因此“麦穟”即“麦穗”,指麦子成熟后的果实部分。例如唐代诗句“晴烟麦穗抽”(戴叔伦)、“秋风麦穗黄”(张谓)中的“麦穗”均描述农作物形态。
由于相关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或《陈书》原文以确认细节。
矮星黯淡滩板鼓抱官囚表里受敌不相上下不孝之子才多识寡材薮痴爱噇吃穿透大蔟点手莋脚独梁蕃孰繁文末节官样黄鬼媒人弘简皇媪将无做有悸动街逻急留古鲁进捣静脉曲张敬迓金科玉篆寂阒絶膑拘弭孔雀石辽天华表拗开媻珊跑供销千生万死亲宾情报青衲弃壤启奏仍岁商酌时若司籍溲面太爷铁舩蹄齧通合通客图录僞物逶迱谐谈习惯于西邻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