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断膑骨。《史记·秦本纪》:“ 武王 有力好戏,力士 任鄙 、 乌获 、 孟説 皆至大官。王与 孟説 举鼎,絶臏。” 张守节 正义:“絶,断也。臏,脛骨也。” 宋 梅尧臣 《古柳》诗:“卧榦越大鼎,絶臏不可扛。”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余常劝作诗者,莫轻作七古,何也?恐力小而任重,如 秦武王 举鼎,有絶臏之患故也。” 章炳麟 《辨诗》:“及武节既衰,驰骋者至於絶臏,犹弗能企。”
「絶膑」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与历史语境解析:
字义拆解
词义定义
该词字面指膝盖骨完全断裂,形容肢体遭受毁灭性损伤。在引申语境中,可隐喻极端痛苦或残酷遭遇,如《汉语大词典》收录其作为「膑刑」的极端表现。
文献用例
虽未见于经典古籍的直接记载,但结合《汉书·刑法志》对「膑罚之属五百」的刑罚描述,可推知「絶膑」属于此类刑罚的严重形式。
现代应用
当代多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如描述古代战争惨状或比喻重大挫折,例:「市场竞争之激烈,几令企业有絶膑之危」。
(注:引用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修订版。)
“絶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絶膑”意为“折断膑骨”,其中“絶”通“绝”,表示“断”;“膑”指膝盖骨或胫骨。这一词源自古代文献,多用于描述因外力导致的骨骼断裂,尤其是膝盖部位。
该词与《史记·秦本纪》中秦武王举鼎的典故相关。据记载,秦武王因力大喜好举鼎,最终因举鼎过重而折断胫骨(“王与孟説举鼎,絶臏”),后以“举鼎絶膑”比喻能力不足以承担重任。
“举鼎絶膑”是常见搭配,强调因不自量力导致失败。近义词可联想“力不胜任”,反义词如“游刃有余”。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史记》或古典文学作品。
霸彊成格侈衣美食愁畏淳耀触途辞场当面错过道思电磁炉兜老底風諫赋论敷锡官粉骨榇过马豪甿禾黍之伤吼怒慧捷虎皮宣户枢不朽剿殄鞿羁就亲忌针麇居老莱衣理处鳞亚率礼明畅溟鸿内务部年纸女伎旁亲前官蔷薇清勤旗仗稔慝三头八臂善听折口福身寄虎吻射雀设舝收续衰条四义送首俗务宿狱勜劜无根无蒂销距宵鱼垂化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