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断膑骨。《史记·秦本纪》:“ 武王 有力好戏,力士 任鄙 、 乌获 、 孟説 皆至大官。王与 孟説 举鼎,絶臏。” 张守节 正义:“絶,断也。臏,脛骨也。” 宋 梅尧臣 《古柳》诗:“卧榦越大鼎,絶臏不可扛。”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余常劝作诗者,莫轻作七古,何也?恐力小而任重,如 秦武王 举鼎,有絶臏之患故也。” 章炳麟 《辨诗》:“及武节既衰,驰骋者至於絶臏,犹弗能企。”
“絶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絶膑”意为“折断膑骨”,其中“絶”通“绝”,表示“断”;“膑”指膝盖骨或胫骨。这一词源自古代文献,多用于描述因外力导致的骨骼断裂,尤其是膝盖部位。
该词与《史记·秦本纪》中秦武王举鼎的典故相关。据记载,秦武王因力大喜好举鼎,最终因举鼎过重而折断胫骨(“王与孟説举鼎,絶臏”),后以“举鼎絶膑”比喻能力不足以承担重任。
“举鼎絶膑”是常见搭配,强调因不自量力导致失败。近义词可联想“力不胜任”,反义词如“游刃有余”。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史记》或古典文学作品。
絶膑(jué bì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絶」和「膑」两个字组成。
「絶」的部首是「糸」,总共有11个笔画;「膑」的部首是「肉」,总共有14个笔画。
「絶膑」是古代刑法中的一种酷刑。罪犯被用绳索绑起来,然后在关键部位施加压力,导致丧失肢体功能。这种酷刑多用于对付叛国、贼盗等罪行极重的人。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常用「絶膑」一词暗指人们深受打击、无力反抗的状态。繁体字为「絕膑」。
古代写法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絶膑」的古代写法是「絕膑」。在古代的字典或古籍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汉字有些许变化。
1. 他因叛国罪被判绝膑之刑。
2. 经历了一场失业后,他陷入了绝膑的境地。
绝望、绝路、绝情等。
斩首、灭族、杀戮。
宽恕、宽大、仁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