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的意思、马鞍的详细解释
马鞍的解释
[saddle] 一种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内塞软物,形状做成适合骑者臀部,前后均凸起
详细解释
放在骡马背上供人骑坐的器具。两头高,中间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唐 杜甫 《王竟携酒高亦同过》诗:“自愧无鮭菜,空烦卸马鞍。” 艾青 《马头琴》诗:“王爷跨上马鞍,两腿在马肚上一夹。”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通讯员们,把几匹马拉来,那位旅长扳住马鞍子。” 刘绍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一:“﹝ 俞文芊 磨镰刀﹞三年工夫,就把一条五寸厚的青石磨得像一只马鞍子。”
词语分解
- 马的解释 马 (馬) ǎ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大:马蜂。马勺。 姓。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号:
- 鞍的解释 鞍 ā 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马鞍。鞍鞒。鞍韂(刵 )(马鞍和垫在马鞍下面的东西。亦称“鞍鞯”)。 笔画数:; 部首:革;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马鞍(mǎ'ān)是骑乘马匹时固定于马背上的坐具,由鞍桥、鞍座、鞍鞯等部件构成,兼具承托人体、分散压力、保护马背的功能。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权威来源解析:
一、核心释义
-
基本定义
指骑马时置于马背的坐具,形似拱桥,两端高起以固定骑者位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骑马时放在马背上的坐具,中间低,两头高”。
-
结构解析
- 鞍桥:鞍体前部(前鞍桥)与后部(后鞍桥)的拱起部分,用于防止骑者前后滑动。
- 鞍座:中间凹陷的承坐区域。
- 鞍鞯:垫于马背与马鞍之间的软垫,减少摩擦(《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
起源与演变
马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汉代出现高桥鞍以应对骑兵作战需求(《中国古兵器论丛》)。至唐代,装饰性鎏金鞍、玉鞍成为身份象征(《唐代金银器研究》)。
-
文化符号意义
- 权力象征:古代“鞍马”代指权贵阶层,如《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反映军事制度。
- 诗词意象: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以鞍具寄托羁旅情怀(《全宋词》)。
三、功能与衍生术语
-
核心功能
- 分散人体重量,避免马脊椎损伤。
- 通过镫带固定马镫,形成稳定骑行系统。
-
相关词汇
- 鞍辔(ānpèi):鞍具与缰绳的合称。
- 鞍马劳顿:形容长途跋涉的疲惫(《成语大词典》)。
权威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 文物出版社.
-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成语大词典》. 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马鞍”的详细解释,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而成:
基本定义
马鞍是套在马背上供人骑坐的器具,主体为包裹皮革的木制框架,内部填充软物,形状设计贴合骑者臀部,前后两端凸起、中间低凹,以提高舒适性和稳定性。
结构与功能
- 组成:分为鞍架(骨架与皮革制成)和鞍垫(缓解压力与摩擦)两部分。
- 作用:固定骑手,分散马背承受的重量,减少长时间骑乘对马匹的损伤。
文化寓意与比喻
- 象征意义:在蒙古族文化中代表胜利;汉语中常用“马鞍”比喻两头高、中间低的事物(如地形起伏或人才出众)。
- 成语引用:如“鞍前马后”形容追随效力,“马鞍”一词也见于《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古诗文。
历史与文献
- 汉代《汉书·李广传》记载士兵“解鞍”迷惑匈奴;《三国演义》描述许褚以马鞍护曹操,体现其军事用途。
- 英文对应词为“saddle”,拼音“mǎ ān”,注音“ㄇㄚˇ ㄢ”。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汉典及查字典的权威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爱亲做亲阿翁拜桥白鷳褊量苍穹獑猢辰事俦伴疮家稻饭帝属端明而今而后返少悱发沸沸扬扬风行草从扶光购请哗骇呼天叩地护种槚茶己饥己溺救扑亏贼老斵轮雷雨作解良谨离聚龙腹竹逻主谩欺匿光抛却否运欺诡期约人造丝三料匠上下浮动石交师说思帝乡送穷鬼睢园探使桃殳通犀望夷碗筷违正五楼无宁厢长消瘠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