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木做的殳杖。古人佩以为戒。《韩诗外传》卷十:“ 齐桓公 出游,遇一丈夫,褒衣应步,带著桃殳。 桓公 怪而问之……丈夫曰:‘是名戒桃,桃之为言亡也。夫日日慎桃,何患之有?故亡国之社,以戒诸侯;庶人之戒,在於桃殳。’ 桓公 説其言,与之共载。来年正月,庶人皆佩。”
“桃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用桃木制成的殳杖(古代兵器或仪仗器具)。古人佩戴桃殳作为警戒自身的象征。
文化寓意
根据《韩诗外传》记载,桃木在传统文化中与“避凶”相关,而“桃”谐音“逃”(引申为“亡”),因此桃殳被赋予警示意义,提醒人们每日自省,避免灾祸。例如,齐桓公曾遇一佩戴桃殳的百姓,对方解释此物为“戒桃”,寓意“慎亡”。
历史背景
先秦时期,桃木制品常用于祭祀或礼仪,如“亡国之社以戒诸侯,庶人之戒在桃殳”,说明其社会教化功能。
若需深入探究,建议查阅《韩诗外传》原文或相关礼制研究。
《桃殳》是一个古汉字词语,意思是“桃木做成的长棍”。这个词通常用来指代古代兵器中的一种长棍,用来袭击或防御敌人。
桃殳的部首是“木”,表示与木材相关,而它的偏旁部首是“殳”,表示与兵器相关。桃殳总共有12个笔画。
桃殳在古代经常被用作兵器之一。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兵器制造工艺与设计,使用桃木制作的长棍具有强度高、重量轻、便于操控的特点,受到古代武器制造者的青睐。在繁体字中,桃殳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桃殳在古时的写法是相似的,但是存在一些细微差别。桃殳在古代的写法中,桃字的顶部有两点,而现代简体字中只有一点。
1. 历史书上记载,战士们手握桃殳,勇猛地迎战敌人。
2. 古代将军往往以桃殳为武器,亲自领兵作战。
桃殳组成的词语有:桃树、桃花、殳斧等。
与桃殳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槊、矛、长矛等。
与桃殳意思相反的词语没有明显的反义词。
艾纳薄寒中人迸断潮烟脣焦口燥寸飙都铎王朝而后梵方反具饭物负流符棨高汤工业社会学簂步摇古突突寒假鹤眼皇帝老爷黄桑煇丽忽微监照结纳经月金华牧羊儿空口白话菎蔽雷苏连七理对疠风鳞塍六班茶流芳马褂树陌生人南极潇湘农力攀翻披鳞铺摆孅阿千金笑青币祁山齐牺期想濡头三加史谍饰情矫行视肉殊尤填户跳梁小丑怗怗豚胉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