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四方进贡的物品。《礼记·郊特牲》:“旅币无方,所以别土地之宜而节远邇之期也。” 孔颖达 疏:“旅,众也;币,庭实也。”
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代文献记载,“旅币”为复合词,由“旅”与“币”两部分构成。其释义如下:
一、语义分析 “旅”本义为军旅,《说文解字》释为“军之五百人”,后引申指众人、陈列。在礼仪制度中,“旅”特指诸侯朝见天子时进献的贡品,如《周礼·天官·掌次》记载“诸侯朝觐会同,则张大次、小次,设重帟重案,合诸侯之命,置旅币焉”。
“币”原指丝织品,《说文解字》注为“帛也”,后演变为礼物的统称。汉代郑玄注《仪礼·聘礼》云:“币,人所造成以自覆蔽,谓束帛也。受之者,明不虚也。”
二、组合释义 “旅币”作为礼制术语,指代古代诸侯觐见天子时按等级进献的玉帛贡品。《礼记·郊特牲》载:“旅币无方,所以别土地之宜”,郑玄注曰“旅,众也。币,贡也。诸侯各以其所贵为贽”,表明其具有彰显等级差异与地域特色的政治功能。
三、词源发展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康王之诰》“宾称奉圭兼币,曰:一二臣卫,敢执壤奠”,孔颖达疏解为“诸侯皆陈其贡物”。至春秋时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如是可矣,何必瘠鲁以肥杞”,其中“职贡”即涵盖“旅币”范畴。
“旅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以下是详细解释:
旅币(拼音:lǚ bì)指四方进贡的物品,即古代诸侯或地方向中央朝廷进献的贡品。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词典中均有记载,如《礼记·郊特牲》提到:“旅币无方,所以别土地之宜而节远迩之期也。”
主要见于《礼记·郊特牲》,孔颖达在注疏中解释:“旅,众也;币,庭实也。”,说明其与古代礼制密切相关,用于规范贡品的种类和进献周期。
“旅币”是古代礼制术语,特指各方进献的贡品,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礼记》等文献理解。现代语境下,更多作为历史词汇被研究。
报虞八一面悲切便衣并驱惨绿年华长啸台尺一板敕撰楚辞大家族打喳喳雕人地波盯梢东床娇客二灵访恤旛幢觥盂鬼劈口花星奖状减灾解剖室景明金题九司具剑看封坑害刻省刻舟窥破鑪鼎之客陆田旅集率陀天院买爵梅仁糜捐冥漠鸟瞰逆胡帕复佥院惬素肉头肉脑阮宅睿哲收考蜀殿琼人飧粥韬旗天冠地屦瓦甑味道五保先号后庆献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