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玉装饰的剑。《后汉书·冯异传》:“大司徒 邓禹 不能定,乃遣 异 代 禹 讨之。车驾送至 河南 ,赐以乘舆七尺具劒。” 李贤 注:“具谓以宝玉装饰之。《东观记》作‘玉具劒’。”
“具剑”是古代汉语词汇,指用玉装饰的宝剑,常见于历史文献及礼仪记载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具剑指以宝玉装饰的剑,主要用于彰显身份或礼仪场合。其名称中的“具”特指玉饰,强调剑鞘、剑柄等部位的华丽装饰。
出处与文献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冯异传》,记载东汉光武帝赐予冯异“乘舆七尺具剑”,以表彰其功绩。李贤注进一步解释:“具谓以宝玉装饰之”,并提到《东观记》中写作“玉具剑”。
功能与文化意义
具剑不仅是武器,更象征权力与地位,常见于帝王赏赐功臣或高级官员佩戴的场合。其装饰材质(如玉)和长度(如七尺)均体现礼制规格。
相关名称辨析
在部分文献中,“具剑”与“玉具剑”混用,实为同一类器物。例如《东观记》直接将具剑称为“玉具剑”,印证两者含义一致。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原文及李贤注,或查阅汉代兵器研究专著。
《具剑》是一个含义广泛的词汇,可用来描述持剑或拿起剑的意思。具剑也可以引申为具备武力、英勇或有权威的象征。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或者事物的特点和能力。
《具剑》的部首是“⼉”,表示手的意思。拆分成笔画可以分为7个笔画。
《具剑》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在繁体字中,具剑的写法为「具劍」。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具剑的形状稍有不同。上文提到的繁体字写法「具劍」,在古文中可以写作「具劒」或者「擧劒」。
1. 他手握具剑,勇气十足,敢于面对任何困难。
2. 这位将军是一位具剑兼善舞的武艺高手。
3. 具剑者不仅需要身体力行,还需要智慧和勇气。
具有剑术、具备利剑、具备剑技、剑拔弩张。
挥剑、舞剑、抽剑、手握利刀。
无剑、弃剑、投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