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微子》:“ 楚 狂 接舆 歌而过 孔子 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后遂以“陆通歌凤”为避世隐居的典故。 唐 元稹 《放言》诗之四:“ 宁戚 饭牛图底事? 陆通 歌凤也无端。”
"陆通歌凤"是源自《论语·微子》的典故,指春秋时期楚国狂士陆通(字接舆)以歌讽喻孔子之事。该典故包含三层核心含义:
该成语的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1卷第893页"陆通"词条,其历史演变详见《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中华书局整理本)。在语用层面,多用于文学作品表达对时局的隐喻批判,或作为历史典故增强文本的厚重感。
“陆通歌凤”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与避世隐居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该成语源于《论语·微子》记载的典故:春秋时期楚国隐士陆通(即“楚狂接舆”)曾以歌谣讽劝孔子,歌词中有“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之句,暗喻乱世中应远离政治、保全自身。后世以“陆通歌凤”代指避世隐居的行为或志向。
人物关系
陆通(接舆)是楚国狂士,孔子周游列国时,他以“凤鸟”比喻孔子,暗示其生不逢时,劝其归隐。
(注:凤凰象征圣德,但接舆借此讽刺孔子在乱世中奔走徒劳,如《论语》记载:“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核心思想
典故反映了道家“全身远害”的隐逸思想,与儒家积极入世的理念形成对比。
诗词化用
唐代元稹《放言》诗云:“宁戚饭牛图底事?陆通歌凤也无端”,借典故表达对政治风险的避忌。
清代丘逢甲亦有“凤兮凤兮趋楚狂”之句,呼应隐士风骨。
象征意义扩展
后世也以“楚狂”“凤歌”等代指狂放不羁、不拘礼法之人,或暗含对时局的批判。
部分资料(如)称该成语形容“文才横溢”,并关联陆游与杜牧。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典故的误读或混淆,建议以主流解释为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原文,可参考《论语·微子》或唐代元稹诗作。
飙然避影匿形餐室曹操场园醇素大传二郎作相防川讽玩幅裂斧屋槁榇官校归依骨殖海豚河阳色鹤峙黄狗检卷简勘简胜介吝景状矜鉴鹫山菊篱刻疵老己廉俸连科连枝带叶刘宠一钱麻皮秘典明均冥司臬宪凝祥池牛马签帅骑鲸李穹墉渠黄饶勇日用三千大千世界上腰虱蛊数量词恕直贪心不足特殊环境痛砭抟鹏屯仓托交香俏写韵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