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科举考试连续中式。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连科者进速,累捷者位高。”《石点头·郭挺之榜前认子》:“ 郭梓 领命,昼夜兼行,赶到 韶州 ,报知母亲説:‘父亲已连科中了进士。’”
(2).指连续几届科试。 清 蒲松龄 《求科试广额呈》:“往年旧额取至五十餘名,自 康熙 年减至三十五名,遂使闔邑人才,半阻於进取,连科甲第,多出於遗才。”
"连科"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基本释义
指在科举考试中连续考中。古代科举制度中,学子需通过乡试(考中称“举人”)、会试(考中称“贡士”)、殿试(考中称“进士”)等多级考试。"连科"特指在连续的科举考试中接连及第,例如乡试后紧接着在会试中及第,或会试后紧接着在殿试中及第。这被视为读书人学业优异、仕途顺畅的标志。
历史背景与用法
"连科"一词常见于明清时期文献,用以描述士子在科举道路上的快速成功。例如“乡会连科”指乡试与会试接连考中,“连科及第”则是对这种连续成功的高度赞誉。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科举功名的重视和向往。
文化内涵与象征
该词承载着“金榜题名”“仕途通达”的吉祥寓意,常出现在传统文学、戏曲及民俗祝福语中(如“五子登科”典故)。其核心价值在于体现知识改变命运、勤奋终获回报的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重要符号。
参考资料
因未检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以上释义综合参考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中关于“连科”的权威条目解释。
“连科”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科举考试连续中式
指在科举制度中连续通过多级考试(如乡试、会试、殿试),例如连续考中举人、进士等。这一用法在唐代已有记载,如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提到“连科者进速”,清代小说《石点头》中也有“连科中了进士”的表述。
连续几届科试
指科举考试连续多届举行,或考生多次参与科试。例如清代蒲松龄在《求科试广额呈》中提及“连科甲第,多出於遗才”,反映了科试名额变化对人才选拔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连科”衍生出吉祥图案“一路连科”,常见于瓷器、绘画等装饰艺术。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化研究领域。如需进一步了解科举制度或传统纹样,可参考《石点头》、清代瓷器研究等资料。
奥林匹克环版缠宝华闭锢禀堂步位侧记车厂吹尘垂絶春风一度出事辞迹次韵打钩呆相躲年儿时芳醴丰懿风猷佛柜芙蓉幕高翔远翥公牍观止鹤真鸿均活健霍乱笏头奸通结核杆菌近新开尔文电桥愧笑阔达练达老成螺子墨率更没干孟光明远车抨章契臂请受穷富极贵鹊殿曲破鋭冽入宿桑濮诗云子曰私童史素裹陶竈完名僞笋文鳞香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