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麻槌的意思、麻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麻槌的解释

用麻绞扎成的粗而短的鞭槌。旧时作为刑具。行刑前用水浸湿。也作一般打人的用具。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休説麻槌脑箍,六问三推,不住勘问,有甚数目,打的浑身血污。”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比及下桚指,先浸了麻槌,行杖的腕头加气力。”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麻槌”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作为古代刑具使用,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一、基本定义

麻槌指用麻绳绞扎而成的粗短鞭槌,旧时主要用于刑罚。行刑前需用水浸湿以增强打击效果,也可作为普通打人工具。

二、结构与使用特点

三、历史与文学记载

  1. 元代戏曲中的体现
    在元杂剧中,麻槌常与“脑箍”等刑具并提,用于逼供场景。例如:

    • 郑廷玉《后庭花》:“又不会麻槌下脑箍,你怎么口声的就招伏。”
    • 孟汉卿《魔合罗》:“行杖的腕头加气力,直打得紫连青。”
  2. 刑罚功能
    作为拷问工具,麻槌多用于杖打或配合其他刑具(如拶指)使用,通过肉体疼痛迫使犯人招供。

四、其他可能的解释

个别资料(如)提到“麻槌”被引申为“无能之人”的贬义成语,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或主流词典,可能为现代误用或方言衍生义,需谨慎参考。


麻槌是古代中国一种典型的刑具,其名称和用法在元代文学作品中尤为突出,反映了当时的司法残酷性。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元曲选》等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麻槌的意思

麻槌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人或物接触到麻烦或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它具有一种轻松幽默的语气,在口语中常用来表示开玩笑或调侃。

拆分部首和笔画

麻槌的拆分部首为⺷(麻)和木(槌),其中麻为三画部首,槌为四画部首。整个字共有七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麻槌一词的来源较为清晰,其中的麻指的是麻烦、困扰,而槌则是锤子的意思。这个词语主要出自于中国北方方言,特别是北京话中。在繁体字中,麻槌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麻槌的形态有所变化。具体而言,“麻”的上半部分或全写成“米”,下半部分仍然保留。而“槌”的上半部分或全写成“首”,下半部分保持不变。这种写法显示了古代对于麻槌概念的视觉呈现。

例句

1. 今天遇到了一堆麻槌,真是累得我筋疲力尽。

2. 别跟我开麻槌,我正经事都忙不过来。

3. 这个节目太逗了,笑得我都麻槌了。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麻烦、烦心、困扰、苦恼、烦恼。

近义词:烦躁、困难、难受。

反义词:顺利、顺畅、如意。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