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配徭役。《尚书大传》卷一下:“急则不赋籍,不举力役。” 郑玄 注:“籍,公家之常徭。”
"赋籍"为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历史文献两个维度解析。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赋"本义为征收田税,后引申为文体名称(如《诗经》六义之一)及授予、颁布等动作;"籍"原指簿册文书,如《周礼·天官》中"掌邦国之籍",后扩展为户籍、典籍等义。两字合用时,需结合语境分析:
一、行政文书范畴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赋籍"可指古代官府记载赋税征收情况的文书,如《宋史·食货志》记载:"凡赋籍,岁终上于户部"。此用法强调财政管理功能,反映古代税收制度的实施形态。
二、典籍创作领域 《中国文学大辞典》提及,明清文人笔记中存在"赋籍"的特殊用法,如归有光《震川文集》载"辑录汉魏赋籍",此处特指辞赋类文学作品的汇编典籍,体现文体分类概念。
三、综合释义框架 综合《辞源》《王力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的交叉考据,当代汉语中"赋籍"的规范解释应包含:1.古代赋税登记册(行政概念)2.辞赋类文献总集(文学概念)3.引申为系统性的记录载体(哲学引申义)。该词属书面用语,现代日常语境中较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
“赋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分配徭役”,具体解释如下:
部分资料(如)提到“赋籍”有“登记身份”的引申义,但此用法非主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流解释仍以“分配徭役”为核心。
如需进一步考据,可参考《尚书大传》及郑玄注疏(来源标注、4)。
阿紫百年偕老抱持便会炳映不睹是骋説赤菽攒聚丹若耽习电镀點鬼録电量电台恶例棐谌供销合作社观觑柜坊海底捞针和浼画脂镂冰诲妒魂子奬赏井蟇禁戒剧本濬潭腒雉口头文学冽香另册镂臂路易囊中术赔填破绽钱锅子酋领劬瘁师爷水丝书行送死搜畋缩栗太易贪位天津大学帖伏涕泣统筹涂盖脱套唯心史观无趣遐渐想望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