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戮而死。《管子·大匡》:“﹝ 鲁庄公 ﹞左揕 桓公 ,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於君前!’”《韩非子·奸劫弑臣》:“何怪夫贤圣之戮死哉!此 商君 之所以车裂於 秦 ,而 吴起 之所以枝解於 楚 者也。” 唐 韩愈 《故金紫光禄大夫董公行状》:“彼知天下之怒,朝夕戮死者也,故求其同罪而与之比,公何所利焉?”
“戮死”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ù sǐ,其核心含义是受戮而死,即因被处决或杀害而死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该词:
字面分解
历史语境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描述因政治斗争、刑罚或战争而丧生的情形。例如:
古代文献
现代解释
现代词典将其定义为“受戮而死”,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叙述,如“许定奋勇当先,将谭雄生生戮死”。
“戮死”是一个带有强烈历史色彩的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受暴力致死”的核心意义。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学术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刑罚或相关历史案例,可参考《管子》《韩非子》等文献。
《戮死》是一个汉字词语,常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种行为具有极端残忍或杀戮性质。它指的是以暴力手段将人杀害,多用于形容悲惨的命运或残酷的行为。
根据汉字的构造,我们可以将《戮死》拆分为两个部分。其中,“戈”为上部,“歹”为下部。根据笔画数,分别为5画和4画。
《戮死》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的过程中。最早的字形可以追溯到金文时期,后来演变为繁体字“戳死”。现代简化字“戮死”则是为了使汉字书写更加简明。
在古代写法中,《戮死》的部首“戈”有时会写作“戋”,而“歹”则略有不同,上部分写作“殳”,下部分写作“夭”,整个字形稍有差别。
1. 那个恶人竟然戮死了整个家族的人,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2. 在这个残酷的战争中,无辜的人们被戮死或变成了无家可归的灾民。
3. 他一时冲动,竟然想戮死自己的亲生父母,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令人发指。
组词:戮杀、戮力、戮图、戮民。
近义词:杀戮、残忍、凶残、暴虐。
反义词:救助、拯救、保护、仁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