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籍的意思、策籍的详细解释
策籍的解释
亦作“筴籍”。策,简策;籍,簿籍。记言记事的簿册文书。《管子·君臣上》:“是故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 尹知章 注:“典法策籍,所以示之制也。”《韩非子·八经》:“是以言陈之日,必有策籍,结智者事发而验,结能者功见而谋成败。”
词语分解
- 策的解释 策 è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鞭打:策马。鞭策。 激励,促进:策动。策勉。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
- 籍的解释 籍 í 书,书册:古籍。书籍。经籍。典籍。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籍贯。户籍。国籍。学籍。 登记:籍没(?)。籍吏民。 征收:籍田。 〔籍籍〕a.形容纷扰很大;b.形容名声很大;c.形容纵横交
网络扩展解释
“策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策籍”亦作“筴籍”,由“策”(简策,即竹简书册)和“籍”(簿籍,即记录文书)组合而成,指古代用于记录言论、事件的官方文书或档案。例如《管子·君臣上》提到“符节、印玺、典法、筴籍”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说明其具有规范制度的作用。
二、出处与用法
-
文献记载
- 《韩非子·八经》中强调“言陈之日,必有策籍”,表明古代重要言论需通过文书存档,以便事后验证和参考。
- 尹知章在《管子》注中解释:“典法策籍,所以示之制也”,进一步说明其作为制度载体的功能。
-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官方政务记录,如政策制定、事件记载等,属于古代行政体系中的重要文书形式。
三、相关词汇
- 近义词:典册、簿书、文书
- 反义词:口述、无凭(强调非书面形式)
四、注意点
部分资料(如)误将“策籍”解释为“谋划策略”,实为混淆了“策”的动词(谋划)与名词(简策)用法。根据高权威性来源,应以“簿册文书”为核心含义。
五、现代关联
该词现已罕用,多见于研究古代制度或文献的语境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管子》《韩非子》等原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策籍 (cè jí) 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下面是有关策籍的基本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策的部首是竹,笔画数为十三;
籍的部首是竹,笔画数为十策。
来源:
策籍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古代。策意为计策、计谋,籍意为记录、记载。原意是指记录下来的计策或意见,用于参考或借鉴。
繁体:
策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策籍这个词的基本形状和现代写法相似。
例句:
1. 他从古代兵法中找到了一些有关战略的策籍。
2. 这本书是古代名将所著的策籍集合。
组词:
策划、策略、笔策、谋策
近义词:
计策、谋略、方略
反义词:
随意、无计划、漫无目的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到你!如有其他问题,尽管问吧。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