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赵的意思、罗赵的详细解释
罗赵的解释
晋 罗暉 和 赵袭 的并称。二人均为当时书法名家。《法书要录》卷一引 南朝 宋 羊欣 《采古来能书人名》:“ 罗暉 、 赵袭 不详何许人,与 伯英 ( 张伯英 )同时见称 西州 ,而矜许自与,众颇惑之; 伯英 与 朱宽 书自叙云:上比 崔 杜 不足,下方 罗 赵 有餘。” 宋 苏轼 《石苍舒醉墨堂》诗:“不减 钟 张 君自足,下方 罗 赵 我亦优。”
词语分解
- 罗的解释 罗 (羅) ó 捕鸟的网:罗网。 张网捕捉:罗掘(用网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粮食。喻用尽办法筹措款项)。门可罗雀(形容门庭冷落)。 搜集,招致,包括:罗捕。罗致(招请人才)。网罗。包罗。罗织罪名(虚构罪
- 赵的解释 赵 (趙) à 中国古代国名(a.战国时代的“赵”;b.西晋结束,匈奴族、羯族先后在北方建立“赵国”,史称“前赵”、“后赵”):赵客(战国时燕赵多侠士,遂以“赵客”为侠士通称)。燕(乶 )赵(燕赵之地
专业解析
罗赵,汉语复合词,特指东汉两位著名书法家罗晖和赵袭的合称,后亦泛指书法名家或书法艺术造诣高超者。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 核心释义
指东汉书法家罗晖与赵袭。二人皆以草书见长,名重一时,常被后世并称,用以代指书法领域的杰出人物或书法艺术本身。
二、 历史渊源与书法地位
- 人物背景:罗晖(字叔景)、赵袭(字元嗣)均为东汉时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活跃于汉末。他们与“草圣”张芝(字伯英)同时代且地域相近(张芝为敦煌酒泉人,后迁居弘农华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艺术成就:二人尤擅草书(章草),是当时与张芝齐名的书法大家。赵壹在《非草书》中提到时人狂热学习张芝、罗晖、赵袭等人的草书,足见其影响力。虽后世评价认为其成就不及张芝,但“罗赵”并称已成为书法史上的固定称谓。
- 历史评价:南朝梁书法家庾肩吾在《书品》中将张芝、钟繇、王羲之并列为上品,同时指出张芝曾自谦“上比崔(瑗)、杜(度)不足,下方罗、赵有余”,侧面反映了罗赵在当时书法界的崇高地位。
三、 引申与泛指
“罗赵”一词在后世的使用中,逐渐超越了特指两位历史人物本身,引申为:
- 书法名家的代称:用以指代书法造诣精深、享有盛名的书法家。
- 高超书法艺术的象征:作为优秀书法作品或书法艺术的代名词。例如,在诗词中常以“罗赵”喻指精妙的书法。
四、 文化典故
“罗赵”常与“张芝”(草圣)并提,构成书法史上的重要坐标。张芝“愧于罗赵”的自谦之语(《书品》引),成为体现艺术家谦逊美德的著名典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书法家群体间的交流与品评。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提供“罗赵”词条的核心释义及历史背景。
-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详述罗晖、赵袭的生平、时代背景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 《法书要录》(唐·张彦远编):收录赵壹《非草书》、庾肩吾《书品》等原始文献,记载了罗赵与张芝的关系及历史评价。
网络扩展解释
“罗赵”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一、书法家并称(主流含义)
指晋代书法家罗晖和赵袭的合称。两人以书法造诣闻名,常被后世用作书法领域的对比对象。例如:
- 苏轼在《石苍舒醉墨堂》中写道:“下方罗赵我亦优”,以罗赵为参照评价自己的书法水平。
- 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记载,张伯英(东汉书法家)曾自评:“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餘”。
二、成语引申义(较少见)
指借助他人力量获取权力后排斥帮助者的行为。该用法多见于网络释义,但未见于权威古籍或词典,可能是现代引申的比喻义,使用场景较窄。
补充说明:
- 优先采用书法家含义:历史文献中“罗赵”多指向书法领域,且被苏轼等文人引用。
- 成语用法需谨慎:提及的引申义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百合科邦瘁悲歌击筑犇蹙坌工参剂巉巉惩劝春书慈石大多登报东倭抖威风废员浮盐腹中兵甲更阑人静宫亭拱揖指挥汉家飞将寒酷呵卵脬狠性子惠心加价解冤际留镜洗矜容窘急军赋据说疽痈老辣蠡蠡淩窘利屣録取弥竟披玩起兵乞和磬镈岐阳之蒐驱乌取辖投井神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示像刷的属托堂奥腾霄提牢题名录枉死城诬罔遐音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