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古乐器名。亦泛指乐器。《梁书·张率传》:“听磬鎛之毕举,聆《韶》《夏》之咸播。”
磬镈是古代中国礼乐文化中的两种重要青铜乐器,其名称由"磬"与"镈"二字构成复合词。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磬"为石制打击乐器,形如曲尺;"镈"即大型青铜钟,属周代礼器。二者常组合使用于祭祀、宴飨等重大典礼,合称"磬镈"。
从形制特征看,《周礼·考工记》记载磬体呈倨句形,以特磬(单悬)与编磬(成组)两种形式存在,其声清越悠长。镈钟则具平口、钮式悬柄特征,与甬钟形制相异,《尔雅·释乐》注称镈"大钟,形如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考古数据显示,现存最早的磬镈组合出土于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属西周中期遗存。
在礼制功能层面,《礼记·乐记》载"钟磬竽瑟以和之",说明磬镈作为雅乐核心乐器,具有"和天地、通神明"的宗教意义。汉代郑玄注《仪礼》时特别强调磬镈在诸侯轩悬制度中的方位陈设规则,印证其等级象征属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编磬"与"镈钟"实物,仍完整保留着古代磬镈的形制传统。
“磬镈”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基本构成
泛指意义
二者连用可代指古代乐器整体,如《梁书·张率传》中“听磬鎛之毕举”即描绘乐器演奏场景()。
在部分文献中,“磬镈”被引申为成语,比喻品行高洁、不受外界干扰()。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背景或典籍例证,建议查阅《梁书》或专业音乐史资料。
安集晻世匾食避寒车工骋效传诔楮墨大动脉凤巢逢人说项庚泥跟趾关请柜橱浩涛喉头家电将伯之呼骄媢嫁子诘驳积潴苦恼子硠硠狼窝怜才梁欐廉隅藜苋龙耳梅花书院绵帛欧风墨雨烹蛇平步青云迁散青镂穷疾七字三场散仙人三星户臊腥砂袋山林文学深究视微知着寿轴衰亲庶伯疏嫌陶令株同休偷鸡不着蚀把米土平无凭舞象小菜饭谢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