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罗刹女的意思、罗刹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罗刹女的解释

(1).传说中的吃6*人女妖。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昔此宝洲大铁城中,五百罗刹女之所居也……恒伺商人至宝洲者,便变为姜女,持香花,奏音乐,出迎慰问,诱入铁城,乐讌欢会已,而置铁牢中,渐取食之。”参见“ 罗刹 ”。

(2).小说《西游记》中人物。《西游记》第五九回:“樵子笑道:‘这 芭蕉洞 虽有,却无个铁扇仙,只有个 铁扇公主 ,又名 罗刹女 。’”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罗刹女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罗刹女是汉语中源自佛教文化的复合词,由"罗刹"与"女"构成。其核心含义包含三个层面:

  1. 词源本义 "罗刹"为梵语"Rākṣasī"音译,指印度神话中的食人恶鬼,女性形态称"罗刹女"。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最早记载此类鬼神,具有"食啖人血肉"的凶残特性(来源:中华佛典宝库《佛经词汇系统的构架》)。

  2. 宗教演变 大乘佛教典籍《法华经·陀罗尼品》将其转化为护法神,描述为"十罗刹女"组合,手持法器护卫佛法,体现佛教"降魔成道"的教义转化(来源:中国佛教协会《法华经研究》)。

  3. 文学意象 明清小说承袭双重属性,《西游记》第五十九回铁扇公主被称作"罗刹女",既保留"口吐烈焰"的异相特征,又赋予人性化情感,体现神魔形象的文学重构(来源:国家图书馆《西游记版本研究》)。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收录为"佛教谓食人血肉之恶鬼",其语义流变完整呈现了外来宗教概念在中国语境中的本土化过程。

网络扩展解释

罗刹女是印度神话与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形象,其含义和演变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神话起源与特征

罗刹女(梵文Rākṣasī)最早见于印度《梨俱吠陀》,原指印度土著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后被妖魔化,成为食人恶鬼的统称。其形象特征包括:

二、佛教中的双重角色

  1. 恶鬼与地狱狱卒
    罗刹女在佛教经典中多被描述为地狱狱卒,形态可怖(如牛头、鹿头等),负责惩戒罪人。
  2. 守护神转化
    部分经典将其纳入护法体系,如《法华经》中的十罗刹女(蓝婆、毗蓝婆等)成为守护诵经者的神明。密教曼荼罗中亦有罗刹童女等护法形象。

三、文学与文化中的演变

  1. 《西游记》中的铁扇公主
    作为牛魔王之妻、红孩儿之母,她持有法宝芭蕉扇,角色原型融合了神话中的魅惑与危险特质。
  2. 成语与象征意义
    汉语中“罗刹女”衍生为成语,形容外表美丽却危险狡诈的女性。

四、地域传说

《大唐西域记》记载的“罗刹女国”故事最为典型:五百罗刹女在楞伽岛(今斯里兰卡)幻化美女诱杀商人,后被僧伽罗王子设计降伏。

总结

罗刹女形象经历了从印度神话恶鬼到佛教护法、再至文学符号的演变,体现了文化融合中对“美与恶”双重性的诠释。需注意,不同文献对其定位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背绑崩逝本券贬所茶令叉路春忙村姑电话号码二十进制饭囊酒瓮奉告丰衣足食府种袿熏含齿戴发豪胆化术极性句兵两愿蠡蠡力心隆仁娄猪落体满番汗昧没民力民室縻职南北卷南冠客缥李剖分溥浮器遇羣见儒相塞芦扫边酾沈淡灾垧林设吊生友深秀石牀衰亲鼠穴私燕天授图卷微垣伟重文彰斡官五卫鲜云小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