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卫的意思、五卫的详细解释
五卫的解释
(1).鼓舞士气的五种方法。《逸周书·大武》:“战有六厉、五卫、六庠、五虞……五卫:一、明仁怀恕,二、明智辅谋,三、明武摄勇,四、明材摄士,五、明艺摄官。”
(2).指 元 右卫、左卫、中卫、前卫、后卫五军,掌宿卫扈从,兼屯田。《元史·百官志二》:“ 至元 十八年,以 蒙古 侍卫总管府依五卫之例,为指挥使司。” 元 陈旅 《次韵友人京华即事》之二:“五卫旌旗秋甸里,千官剑珮晓云端。”
词语分解
- 五的解释 五 ǔ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
- 卫的解释 卫 (衛) è 保护,防护:保卫。捍卫。卫道(卫护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如“卫卫士”)。卫戍(警备,多用于首都)。卫冕。 防护人员:警卫。后卫。 古代称驴:“策双卫来迎”。 中国明代驻兵的地点(后只用
专业解析
五卫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的特殊编制,其核心含义指唐代府兵制中的五支中央禁卫军,承担宫廷警卫与都城防卫职责。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五卫初设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包括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与左右领军卫,后随制度调整演变为固定编制。
各卫职能分工明确:
- 左右卫:主掌宫禁宿卫,统辖亲、勋、翊三卫府兵,负责皇帝仪仗及内廷安全(《唐六典·卷二十四》)。
- 左右骁卫:职司皇城四面巡警,管理外府豹骑军,遇重大典礼时协同左右卫布防(《新唐书·百官志》)。
- 左右武卫:分领四十余个折冲府,作为常备机动兵力驻守京畿要道(《通典·职官十一》)。
- 左右威卫:原称左右屯卫,龙朔二年更名,专责京城门禁与官署护卫(《唐会要·卷七十一》)。
- 左右领军卫:掌同左右卫,但侧重宫城外围警戒,兼管羽林军飞骑的日常训练(《资治通鉴·唐纪注》)。
该制度在开元后期逐渐被彍骑取代,但其组织结构对宋代禁军三衙制度产生直接影响(《文献通考·兵考》)。现存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骁卫戟镦"等文物,印证了五卫在唐代军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兵器展品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五卫”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军事策略:鼓舞士气的五种方法
源自《逸周书·大武》,具体包括:
- 明仁怀恕:以仁德感化士兵,宽厚待人。
- 明智辅谋:运用智慧制定战略,辅助决策。
- 明武摄勇:通过武德激励士兵的勇气。
- 明材摄士: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
- 明艺摄官:根据技能任命官员,确保人尽其才。
二、元代军事机构:五支卫军
元朝枢密院下设的五支禁卫军,负责皇帝安全与屯田事务:
- 组成:右卫、左卫、中卫、前卫、后卫。
- 职能:掌宿卫扈从(皇帝护卫)、兼管屯田(军粮自给)。
- 历史记载:《元史·百官志》提到其编制为“指挥使司”,陈旅诗句“五卫旌旗秋甸里”亦描述其场景。
补充说明
部分文献(如)提到“五卫”引申为形容人能力强、勇敢,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辬华报呈备礼本白布测管禅家子赤油储胥寸功存守典达叠矩重规顶手二阴风向标凤啭阁馆皈心含辛忍苦浩侈闳巨皇甫黄月镮凿滑柔回次回笼家王继拜疾雷不暇掩耳鯨吞尽死课输跨跃枯黧梁傅良针轮铡沦滞炉渣马后礮面红墨水池内谋暖水袋让挹上进心十常侍手斧收过梳剃嵩衡苔梅堂溪堂矞同德同心枉诉危季校练销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