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儒相的意思、儒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儒相的解释

指博通儒学的宰相。 宋 杨伯嵒 《臆乘·宰相称号》:“史传载居相位妍丑之称,如 汉 袁盎 呼 申屠嘉 曰愚相, 公孙弘 赞曰儒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儒相指兼具儒家学者素养与宰相之职的政治家,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儒家思想辅佐君王治国理政。这一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传统,强调道德修养与治国才能的统一。以下从三方面分述:


一、字源释义

“儒”本义指通晓礼乐教化的学者(《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后特指尊奉孔子学说的儒家学派;“相”为百官之长,即宰相(《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二字合称,凸显以儒家理念履行宰相职责的身份特征。


二、历史内涵

  1. 道德表率性

    儒相须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如宋代司马光强调“正心以正朝廷”(《资治通鉴》),其个人操守被视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治国方法论

    主张“仁政”“德治”,通过教化而非刑罚治国。例如唐代陆贽谏言唐德宗“以天下之心为本”(《陆宣公奏议》),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文化象征意义

    儒相是“文人治国”的具象化代表,如明代张居正虽行改革,仍以“敦本务实”标榜儒学正统(《张太岳集》),体现政治实践与儒家意识形态的结合。

    来源:《明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文化特征

儒相的本质是知识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复合体。其思想根源可溯至孔子“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在制度层面则体现为科举制成熟后,士大夫通过“学而优则仕”进入权力中枢的模式。这一群体既主导政策制定,也承担文化传承使命,如清代学者纪昀以儒学宗师身份参与《四库全书》编纂,同时任协办大学士参议朝政。

综合来源:《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史大纲》(钱穆著)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儒相”的词义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儒相”指博通儒学的宰相,特指在儒学领域造诣深厚且身居相位的官员()。

二、出处与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杨伯嵒《臆乘·宰相称号》,书中记载汉代公孙弘因精通儒学被赞为“儒相”,与“愚相”申屠嘉形成对比()。

三、延伸理解

  1. 儒学背景:儒家学派强调治国与伦理的结合,宰相作为辅佐君主的核心官职,需兼具儒学修养与政治能力。
  2. 历史意义:该词体现了古代中国“以儒治国”的政治理念,如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标准。

四、注意点

部分资料(如)提到“儒相”有“学者互相学习”的引申义,但此用法在权威典籍中未见直接依据,可能为现代衍生解释。

建议结合《臆乘·宰相称号》原文及《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公孙弘相关记载进行拓展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爱国布谤端邦县蔽壅不愧屋漏不卖帐财雄朝机臣节丑沮纯化待援鼎位断冤二伙发言权飞书丰伟凤职富隆浮沤钉耿悒含戚黑蚁黄花笺昈列活租江漘俭故能广交心家弦户诵积垢精气饥年据点了理临国蛮楚猛火闷声木谷片儿片理青骡山桑生肩社团市名十五时水灵灵水杨说谈松花牋戃慌探胜厅宇通式托怀枭鸢渫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