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管子·轻重丁》:“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 唐 韩愈 《与李翱书》:“持僕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
(2).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亦指思想认识、境界等。《荀子·非相》:“然而﹝ 桀 紂 ﹞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贤士隐居者》:“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使其羞白心于人前,则不若伏藏其论议,荡涤秽恶,俾众清明,容性解之竺生,以起人之内矅。”
(3).议论文。《后汉书·孔融传》:“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
“论议”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释义如下:
表示意见(动词)
指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发表看法。例如《管子·轻重丁》中“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以及韩愈《与李翱书》中的“开口论议”,均体现了这一用法。
意见或思想认识(名词)
既可指具体的看法(如“平等讨论、议论风发”),也可引申为思想境界,例如《后汉书·孔融传》提到其著作包含“论议”类文章。
文体类型(名词)
特指议论文,如《孔融传》列举的“论议”篇章,或佛教中通过问答阐明义理的“论义”。
在古典文献中,“论议”常以对话形式展开,注重逻辑性和说理性,例如梅尧臣诗句“论议凋零三益友”,体现了通过讨论表达观点的传统。
现代语境下,该词多用于学术或正式讨论场景,如论文需明确“理论议题”,或形容畅所欲言的讨论局面。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管子》《后汉书》等文献来源。
论议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论”和“议”两个字组成。
论(lún)是由“言”作为部首,由9个笔画组成的汉字。它的意思是就某一问题或主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和阐述。
议(yì)是由“言”作为部首,由议部作为偏旁部首,由13个笔画组成的汉字。它的意思是就某一问题或主题进行商议、协商、会议。
“论议”的来源比较复杂。在古代的字义中,“论”指的是通过讨论和辨论来解决问题,“议”指的是在讨论中进行意见交换并作出决策。两个字合在一起,就表示通过讨论和辩论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最终的决策。
在繁体字中,“论议”保持不变。
古时候,“论”字的写法有些变化,例如在金石文中,“论”字的形状与现在有些不同,但基本上还是相似的。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论议”这个词:
一些与“论议”相关的词语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