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救助别人,对世事有益。 宋 朱熹 《记外大父祝公遗事》:“岁大疫,亲旧有尽室病卧者,公每清旦輙携粥药造之,遍饮食之而后返,日以为常,其他济人利物之事不胜记,虽倾资竭力无吝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吾意欲往 震旦 地方打一转轮迴,游戏他七八十年,做些济人利物的事,然后回来,復居于此。”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十日》:“至其所奉 耶穌 之教,亦颇能以畏天克己,济人利物为心,不甚背乎圣人之道。”
“济人利物”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ì rén lì wù,其核心含义是救助他人,使世间事物受益。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疫疠消亡兮神明内融,济人利物兮前人之功。”(明代王鏊诗句)
如需更全面的文献例证,可参考《汉典》《乐乐课堂》等来源。
济人利物(jì rén lì wù)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帮助人们、造福社会,对人类有益。
这个词由“水”和“人”两个部首组成,它的笔画数为12画。
“济人利物”一词最早见于《荀子·不苟篇》:“济人利物,不疾贫而矜诓之,不临难而慷慨之。”意思是要帮助人类、造福社会,并且在贫穷时不耻下贫穷,遇到困难时不怯懦退缩。
繁体中文中,“济人利物”可以写作「濟人利物」。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济人利物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说文解字》的记载,「济」的古字形中有一个额外的“水”字旁,表示与水相关的意义;而「利」的古字形中有一个额外的“刂”字旁,表示利益、好处;「物」的古字形中则是一个象征着物体的小篆字。这些古代写法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汉字的形态。
1. 他经常参与慈善事业,真是一个济人利物的好人。
2.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为了济人利物,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
济困扶危、利国利民、扶危济困、济世安人等。
助人为乐、利人利己、利国利民等。
害人不济、自私自利、利欲熏心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