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 陆德明 释文:“ 郭 云:‘卤莽灭裂,轻脱末略,不尽其分也。’ 司马 云:‘卤莽,犹麤粗也,谓浅耕稀种也;灭裂,断其草也。’”后多用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宋 司马光 《后妃封赠札子》:“以此尤宜分别名器,使之著明,以防后世之有僭差,不可卤莽灭裂,苟然而已也。” 明 王廷相 《策问》:“ 陆 之学,其弊也卤莽灭裂,而不能尽致知之功。”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因误衍而误倒例》:“校古书者卤莽灭裂,有遇衍字不加删削,而以意移易使成文理者。”
“卤莽灭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ǔ mǎng miè liè,形容做事草率粗疏、不负责任、轻率冒失,导致事情失败或造成破坏。其核心含义是做事鲁莽、轻率而败坏事情。
以下是该成语的详细解析:
词义分解: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出自《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 庄子借农夫种庄稼的例子说明,治理国家如同种地,如果耕作粗疏(卤莽),除草轻率(灭裂),那么收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即收成不好)。这深刻揭示了做事草率、不负责任必然导致不良后果的道理。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也曾引用此语批评治学态度不严谨的现象:“今先立定限,以为不必尽求其理,只管看易,此岂求益之道?正如耕田卤莽而望报,芸苗灭裂而求成。”
用法与语境:
近义词:
反义词:
权威参考来源:
“卤莽灭裂”是一个源自经典、语义深刻的成语,用于批评做事草率轻率、不负责任并导致不良后果的行为和态度。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其出处和经典用例见于《庄子·则阳》及后世学者如朱熹的著作。
“卤莽灭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lǔ mǎng miè liè,主要用于形容做事草率粗疏、鲁莽轻率的态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源自《庄子·则阳》。原文提到:“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 庄子通过农耕的比喻说明,若耕作时粗心(卤莽)或除草随意(灭裂),收成也会相应低劣,强调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
此成语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强调对草率态度的批评。例如可形容项目管理中的疏漏,或学术研究中的不严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庄子》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诗词名句网等)。
白丑宝铃把翫本部边梢毕钵罗趵趵不敢禅坐穿花儿除薄楚怀初来撮哄盗患答谒得空丁荦敌挣烦暑风乌复利葛根耿耿于心骇怪横挑鼻子竖挑眼徽猛溷然祸枢课工夸骜鬣鬣鲈莼掳嘴面南背北弭兵民墟宁辑骈肩累足凭靠皮脂破釜焚舟嶔崎磊落七识弃信三柱失期十失宿忧桐木布通顺团量晚红猥冒握算无愧汙贼藓驳乡邮员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