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束缚猛兽。 汉 扬雄 《太玄·养》:“小子牵象,妇人徽猛。” 司马光 集注:“徽,大索,谓縻縶也;猛,猛兽也。”
“徽猛”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根据,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的《太玄·养》,原文为“小子牵象,妇人徽猛”。司马光在注释中明确解释:“徽,大索,谓縻縶也;猛,猛兽也。”因此,“徽猛”的字面意义为用绳索束缚猛兽,常用于比喻对强大力量的约束或控制。
引申争议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提出“徽猛”形容“人才出众、气概雄壮”,并举例“徽猛将军”等用法。但此释义缺乏古籍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误传或引申义,需谨慎使用。
词语结构
使用场景
该词多出现于古代哲学或文学作品中,如《太玄》这类探讨自然规律的典籍,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
建议在学术或古文阅读中遇到此词时,优先采用“束缚猛兽”的本义,并参考权威注释(如司马光集注)理解上下文。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太玄经》及相关汉代训诂文献。
《徽猛》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行为勇猛果断。
《徽猛》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其中一个是“彳”(走部),另一个是“犬”(犬部)。它的总笔画数是11划。
《徽猛》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左传》。在《左传》中,徽猛一词出现在襄公元年的条文中,用来形容一位勇猛的将领。
《徽猛》的繁体字为「徽猛」。
在古代,徽猛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根据字形演变的规律,有时候会将“彳”写为“行”,将“犬”写为“犭”,但整体的意义和发音并没有改变。
1. 那位将军勇猛无畏,被赞为真正的徽猛之士。
2. 他的行为举止总是那么徽猛,令人钦佩。
3. 在考试中,他表现出了徽猛的勇气和决心。
1. 徽猛之士
2. 徽猛之举
3. 徽猛之行
勇猛、刚毅、果断
怯懦、胆怯、软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