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精神和感觉现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称七转识。《决定藏论》卷上:“如诸心数,同是心法,有种种相,相应俱生,无有妨碍。阿罗耶识而与七识相应俱生,亦復如是。” 南朝 齐 谢朓 《佛影铭》:“群生因染,六趣牵缠,七识迭用,九居屡迁。”亦有特指末那识为“七识”者。见《成唯识论》。
"七识"是佛教唯识学派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特指人类认知结构中第七层精神活动,梵语称为"mana-vijñāna",汉译为"末那识"。该概念源于古印度瑜伽行派哲学,中国唐代玄奘法师在《成唯识论》中系统阐释其内涵。
从认知结构分析,七识位于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之间,承担着"恒审思量"的枢纽功能。《佛学大辞典》界定其为"执取第八识见分为自内我"的深层意识,具有持续自我认同的特性。现代佛学研究显示,这种自我执着机制是产生"我见""我爱""我慢"等根本烦恼的认知根源。
据《瑜伽师地论》记载,七识运作具备三大特征:持续性(无间断的自我觉知)、染污性(与四种根本烦恼相应)、中介性(连接表层意识与深层藏识)。这种认知模式导致众生将刹那生灭的身心现象误认为恒常的"自我"。
在宗教实践层面,《解深密经》指出修行者通过"四寻思观"可破除七识的执着机制,此过程被《成唯识论》描述为"转识成智"的关键阶段。现代佛教心理学研究证实,这种认知转化对应着神经认知科学中的自我参照系统调节。
以下是关于佛教术语“七识”的详细解释:
“七识”是法相宗(唯识宗)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从根本识(第八识阿赖耶识)中派生出的七种精神与感知现象。不同文献中的具体解释略有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第七识末那识
第七识在经典中有多种别名,例如:
在唯识体系中,七识(尤其末那识)是连接前六识与第八识的枢纽,解释了“自我意识”如何产生,并成为轮回与修行的关键环节。
需注意,部分文献可能将“七识”与“八识”混用(如提到含阿赖耶识),但严格按法相宗教义,阿赖耶识为第八识,七识仅指前七层感知与思维活动。建议进一步参考《成唯识论》等原典以深入理解。
以上内容综合自汉典、佛学典籍释义等高权威来源,若需完整学术论述,可查阅《决定藏论》或《成唯识论》原文。
百篇科柏屏板印暴气别作良图笔心蝉急承附舛駮出除处妇条荡抵押品翻一番粉碎高敏古冶何乐而不为闳肆惠贶获薪胡然呼扰介宾节趋进道若退静姝积想君权亢宗窥闪里弄灵杵驴脸答挂虑周藻密密斯脱瓯抠旁沿挈龟青煤栖退弃唾鸲掇麴先生仍陋袭简认爲软茵散胙僧衲删定官神使是非之地势利宋之的文友无猜消頽噏动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