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鲈鲙的意思、鲈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鲈鲙的解释

见“ 鱸膾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鲈鲙(lú kuài)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意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切细的鲈鱼肉,尤指古代文人雅士推崇的菜肴。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鲙”通“脍”,意为“切细的鱼肉”,而“鲈”特指肉质鲜美的鲈鱼。该词最早见于《晋书·张翰传》,记载西晋张翰因思念故乡鲈鱼脍而辞官归隐的典故,故“鲈鲙”被赋予思乡归隐的文化象征。

从构词法分析,“鲈”为形声字,从鱼卢声,属鲤科鱼类;“鲙”则为“脍”的异体字,强调刀工精细的烹饪技法。据《说文解字》考释,“脍”本义指细切肉,后专用于鱼类料理。现代语言学研究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用鲈鱼切成的生鱼片或细肉丝”。

在文学应用层面,该词频繁出现于唐宋诗词,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通过典故深化了士大夫阶层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此类用法在《全唐诗》及《宋词鉴赏辞典》中均有详实记载。

(注: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具体链接,文献来源包括《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鲈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文化背景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

“鲈鲙”指切成细块的鲈鱼肉,与“鲈脍”为同义词,两者可互换使用。其中“鲙”是“脍”的异体字,均表示切细的肉片。

二、文化内涵

该词常与思乡归隐的情感关联。典故源于西晋张翰因思念家乡鲈鱼脍而辞官,后成为文人表达羁旅之思或向往田园生活的意象。

三、文学引用

  1. 唐代李中《寄致仕沈彬郎中》:“莼羹与鲈鲙,秋兴最宜长”,以鲈鲙与莼菜羹并提,表现闲适心境。
  2. 元代朱希晦诗中用“故乡鲈鲙牵归思”,直接点明其思乡象征。
  3. 清代陈梦雷《秋兴》提及“鲈鲙娱亲”,暗含孝亲与归隐的双重意蕴。

四、其他关联

“鲈鱼脍”在古籍中常与“莼羹”并称(如“莼鲈之思”),成为江南风物的典型代表。

该词既是具体菜肴的指称,更是传统文化中寄托情感的重要意象。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词或典故,可查阅《晋书·张翰传》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挨家比户安榴按寻傍掣避瘟操畅骣骑钞胪成败在此一举成章从佐黨同妬異东南欧断事发悟概略甘露拱极乖职桂管布故训还篆好为事端合伯厚亡骄恣矫诬嗟夫节录久计镌黜狂醒廓开理诵漫无边际目断鳞鸿盘雕旁蒐盘旋炮炼琵琶亭轻骑清员榷运局蹂轹如虎得翼塞绝伤今十进制识虑赎锾斯干之梦酸式盐探骊通贯土老财贤达献善小民械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