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琵琶亭的意思、琵琶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琵琶亭的解释

亭名。在 江西省 九江市 西, 长江 东南岸。 唐 白居易 任 江州 司马时,送客 湓浦口 ,夜闻邻舟琵琶声,作《琵琶行》,后人因以名亭。 宋 辛弃疾 《玉楼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观音像持送者因以词赋之》词:“ 琵琶亭 畔多芳草,时对 香炉峯 一笑。” 清 赵翼 《守风遣闷》诗:“ 琵琶亭 畔雨如丝,津吏拦江一缆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琵琶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意蕴的名词,指为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而修建的亭台建筑,常作为文学意象象征文人漂泊与知音难觅的情感。以下从词义、典故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构成

    “琵琶”指弹拨乐器,“亭”为传统建筑中的开敞式景观构筑物。组合后特指与《琵琶行》诗作相关的纪念性建筑,常见于江畔或名胜地,如九江琵琶亭(临长江而建)。

  2. 权威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定义:“琵琶亭,亭名。因唐白居易作《琵琶行》而得名。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长江东南岸。” 其核心含义始终关联《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二、文学典故溯源

  1. 《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于浔阳江头夜遇琵琶女,感其身世作长篇叙事诗《琵琶行》。诗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场景成为琵琶亭的文化母题。

  2. 亭的象征意义

    作为诗意的物化载体,琵琶亭承载两大隐喻:

    • 羁旅之思:见证诗人谪居的孤寂,如“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叹;
    • 艺术共鸣:琵琶声触发的情感共振,喻指超越阶层的知音联结。

三、文化符号的演变

  1. 实体建筑的历史沿革

    九江琵琶亭始建于唐代,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1988年重建,内含白居易塑像及《琵琶行》碑刻,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 文学中的意象化运用

    宋元以降,“琵琶亭”成为诗词曲赋中的经典意象。如马致远杂剧《青衫泪》以亭为场景重构琵琶女故事,强化其作为文人失意符号的集体记忆。


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白居易《琵琶行》,收录于《全唐诗》卷四三五(中华书局)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卷第七章
  4. 《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江西省·琵琶亭”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琵琶亭”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既指具体的历史建筑,也被引申为文学意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指代
    琵琶亭是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长江东南岸的古代建筑,紧邻九江长江大桥南岸东侧,背靠琵琶湖。它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而得名,原址为白居易送客时偶遇琵琶女并创作诗篇的地点。

  2. 引申意象
    作为成语,“琵琶亭”比喻独自哀怨、孤独寂寥的心境,源自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共鸣。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

  1. 起源与重建
    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16年前后),原址在浔阳江头(今九江老火车站附近)。因战乱多次损毁,现存建筑为1980年代重建的仿唐风格园林。

  2. 与白居易的关联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于浔阳江头夜送客时,听闻琵琶女弹奏,触发身世感慨而作《琵琶行》。后人建亭纪念此事,亭名取自诗中“琵琶声停欲语迟”等经典场景。


三、文化意义

  1. 文学象征
    琵琶亭成为怀才不遇、漂泊孤寂的符号,宋代辛弃疾等文人曾以“琵琶亭畔多芳草”等诗句呼应其意境。

  2. 景观价值
    现为九江重要文化地标,通过数字化展陈、实景还原等方式展现《琵琶行》的艺术魅力,被称为“万里长江文化窗口”。


四、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琵琶行》诗文或建筑细节,可查阅、5、7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班暗河白居易八夤悲梗被絮不当村疮疹达诚贷假丹房澹灔刀戟东繇动议斗转参横发厥伐性之斧凤媒纷乱如麻扶匡狗事好谋哄犯滑移毁誉不一夹发胶瑟霁氛静缘隽拔军员灵官流溢隆美躶躬孖舲艇绵隔没地牧监臬司牛录额真劈剥萍浏醴起义平适蚍蚁轻澹祇树秋靮全盛曲宴撒娇卖俏洒练省内甚且尸宅无声物俗先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