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亭名。在 江西省 九江市 西, 长江 东南岸。 唐 白居易 任 江州 司马时,送客 湓浦口 ,夜闻邻舟琵琶声,作《琵琶行》,后人因以名亭。 宋 辛弃疾 《玉楼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观音像持送者因以词赋之》词:“ 琵琶亭 畔多芳草,时对 香炉峯 一笑。” 清 赵翼 《守风遣闷》诗:“ 琵琶亭 畔雨如丝,津吏拦江一缆维。”
“琵琶亭”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既指具体的历史建筑,也被引申为文学意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指代
琵琶亭是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长江东南岸的古代建筑,紧邻九江长江大桥南岸东侧,背靠琵琶湖。它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而得名,原址为白居易送客时偶遇琵琶女并创作诗篇的地点。
引申意象
作为成语,“琵琶亭”比喻独自哀怨、孤独寂寥的心境,源自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共鸣。
起源与重建
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16年前后),原址在浔阳江头(今九江老火车站附近)。因战乱多次损毁,现存建筑为1980年代重建的仿唐风格园林。
与白居易的关联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于浔阳江头夜送客时,听闻琵琶女弹奏,触发身世感慨而作《琵琶行》。后人建亭纪念此事,亭名取自诗中“琵琶声停欲语迟”等经典场景。
文学象征
琵琶亭成为怀才不遇、漂泊孤寂的符号,宋代辛弃疾等文人曾以“琵琶亭畔多芳草”等诗句呼应其意境。
景观价值
现为九江重要文化地标,通过数字化展陈、实景还原等方式展现《琵琶行》的艺术魅力,被称为“万里长江文化窗口”。
如需进一步了解《琵琶行》诗文或建筑细节,可查阅、5、7等来源。
《琵琶亭》是一个词语,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琵琶和亭。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个供琵琶演奏的亭子。
拆分部首和笔画:琵琶的部首是玉,共有七画;亭的部首是亠,共有九画。
来源:《琵琶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朝陈文帝时期的诗词中,被用来形容一个美丽的亭子,供琵琶演奏和休息使用。后来逐渐演变为指特定的亭子。
繁体写法:《琵琶亭》的繁体写法是「琵琶亭」。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时候,《琵琶亭》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整体的意思和部分结构是一样的。如宋代版本的《琵琶亭记》中写作「以琵琶为名,位於长安琐闹之邑」。
例句:在一幅古代的画作中,我看到了一座琵琶亭,亭子中有位女子正在优雅地弹奏着琵琶。
组词:琵琶师、亭子、琵琶音、琵琶曲等。
近义词:琴亭、琵琶台、琵琶屋等。
反义词:无。
被酒不刿耻骂触邪瘄疹黛岑逮革道旁苦李得请东序妒火中烧多大霎堕马髻烦累繙閲刮剗棺函贵职鸿陂烘的坏人坏事花芽豁然省悟角灯禁地津腻旧史纠治开小差口令离叛留香笼致慢腾斯礼命乐冥讨木室男女破鼎栖苴栖踞曲柄笠三薕散卓笔憴憴沈瞀哂收势居石枰守尉属调肆言无惮死亦瞑目宿怨特大城市提神王业乡时仙掖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