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选择材木。《周礼·地官·山虞》:“凡邦工入山林而抡材,不禁。”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南二里,坞将尽,闻伐木声,则抡材取薪者,从其南渐北焉。”
(2).见“ 抡才 ”。
“抡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ún cái,具有双重含义:
指从山林中选择适用的木材。这一用法源自古代典籍,如《周礼·地官·山虞》记载:“凡邦工入山林而抡材不禁”,意为官方工匠可入山林选材而不受限制。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中也提到伐木者“抡材取薪”的场景。
与“抡才”相通,表示选拔有才能的人。例如《新唐书》记载唐代官员选拔制度时,用“抡材”形容挑选人才的过程。现代语境中,该词也用于比喻国家重要选拔活动,如“高考是国家的抡材大典”。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周礼》《新唐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
抡材这个词是指人们在挑选素材时进行精选和筛选的意思。它常常用于描述作家、艺术家或者制片人等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材料的搜集和挑选的活动。
根据字的构成,抡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左边的部分是手,右边的部分是木。手字旁表示与手相关的意思,而木字旁则表示与木材或者木制品相关的含义。
来源方面,抡材这个词是由“抡”和“材”两个独立的字组合而成。其中,“抡”字来自《说文解字》,繁体形式是掄,字面意思是转动、震荡。而“材”字则代表着材料、素材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抡材的写法是「掄材」。它和简体字的写法相似,只是字形稍有变化。这种写法主要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使用,也有一些文化艺术工作者或者书法爱好者会采用繁体字的形式书写。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变化。抡材在古代的写法可能会与现在稍有不同,但整体意义仍然是相同的。
1. 在创作之前,他抡材了许多关于古代历史的资料,为写作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2. 他经常在书店和图书馆里抡材,寻找灵感。
3. 这部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导演对于演员的抡材和组合。
挑选、筛选、搜集、素材
挑选、筛选、选取、采集
漫无目的、随意、混乱、杂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