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祭的意思、路祭的详细解释
路祭的解释
[offer sacrifices on the route of a funeral procession] 旧俗出殡时,亲友在灵柩或丧车经过的路旁设供品祭奠、祭拜
详细解释
旧时出殡,亲友在灵柩经过的途中祭奠。《红楼梦》第一一一回:“灵柩出了门,便有各家的路祭,一路上的风光,不必细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一路走过,看见几处设路祭的。” 鲁迅 《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我在报章上,又看见 北平 当局的禁止路祭和捕拿送葬者的新闻。”
词语分解
- 路的解释 路 ù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路。公路。水路。陆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路相逢。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数(?)。 方面,地区:外路货。各路人马。
- 祭的解释 祭 ì 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祭奠。祭礼。祭灵。祭典。祭扫。 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祭天。祭祀。祭灶。 使用(法宝):祭起一件法宝。 祭 à 姓。 笔画数:; 部首:示;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路祭”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重要环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与形式
路祭指在出殡途中,亲友于灵柩经过的路旁设供品祭奠逝者。根据仪式规模可分为两种形式:
- 路奠:简化的祭祀形式,主祭者在路边设供桌或直接摆放祭品,进行上香、化纸、叩首等仪式,孝子跪陪谢礼。
- 路祭:更隆重的仪式,需搭建灵棚并布置牌楼、花圈、挽联,甚至请僧道诵经超度,主祭者行叩拜礼后,孝属答谢。
二、历史起源与发展
- 早期雏形:春秋时期鲁国已有类似习俗,国君灵柩归葬途中民众沿途悼念。
- 礼仪规范化:唐代路祭盛行,《唐语林》记载街边设祭时“张施帷幕,假花、假果”等奢华布置。南宋朱熹在《朱子家礼》中将其纳入丧葬仪程,强调“驻柩而奠”的流程。
- 明清鼎盛期:清代延续明代规制,富户常设多台路祭彰显家族威望,祭台数量与逝者年龄、社会地位正相关。
三、仪式流程与细节
- 设祭准备:选择开阔路段搭建祭棚,供桌摆放香烛、酒馔、影像牌位等,部分地区还会表演乐舞。
- 祭拜环节:灵柩行至祭棚前暂停,主祭人宣读祭文并行“九叩礼”,孝子全程跪谢。部分仪式需由僧道诵经超度。
- 收尾与续行:祭祀结束后撤供品,孝属向主祭者递谢帖,灵柩继续前行。
四、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
- 情感表达:通过公开祭祀传递对逝者的哀思,强化家族凝聚力。
- 社会象征:路祭规模反映逝者社会地位,清代高官显贵常获皇帝“赐祭”,彰显殊荣。
- 民俗传承:融合儒家礼制与民间信仰,如祭棚“画圆缺口朝西”寓意魂归冥界,纸钱表文象征沟通阴阳。
参考资料
综合自礼仪研究()、地方民俗记录()、古籍文献()及仪式实操指南()。
网络扩展解释二
路祭
路祭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路和祭。
部首拆分:路的部首是⻋,祭的部首是礻。
笔画拆分:路共有7个笔画,祭共有9个笔画。
来源:路祭是古代中国一种祭祀活动的名称,意为在路上进行的祭祀仪式。以前人们在去世的亲人或祖先墓地的路上设坛祭祀。这样做是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和平安。
繁体:路祭的繁体字是『路祭』,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路祭在古代的汉字写法并无太大变化,基本上与现代相同。
例句:每逢清明节,我们会举行路祭活动,瞻仰祖先墓地并进行祭拜。
组词:祭祀、祭坛、祭奠、祭拜。
近义词:祭祀、祭扫、祭奠。
反义词:祀祭、祀扫、祀奠。
别人正在浏览...
白首不渝奔马图必要性播光采香路超鞚超羣拔萃鉏锸辞别从吉登山屐冬醪动怒垛业恩豢割符挂镰馉饳骨镞汗流洽背黑幕派和旨护头接待员警察金字塔饥莩酒钩克乱空灵块儿八毛滥好人乐山爱水量才而为两闺量酒练师礼园妙义内奰盘戏被发佯狂屏掷浅愚欠账青牙琼蕤赏勋神都尸宠时果填临题赞吐哺晚夏西安枭鸣袭常歇足郗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