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核并进行裁减。《儒林外史》第四十回:“ 萧云仙 纔把因修城工,被工部核减追赔一案説了。”
“核减”是现代汉语中由“核”与“减”组成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为“经过审核后减少或削减”。该词多用于行政、财务等专业领域,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解释为“审核后决定削减”,强调在正式程序中通过审查对原定数额进行调整的行为。
从构词法角度分析,“核”指代审查、核对的过程,如《汉语大词典》中“核”的释义包含“仔细查对”;“减”表示数量或程度的降低。二字组合后形成具有特定行政色彩的术语,常见于财政预算审批(如“核减工程款”)、机构编制调整(如“核减人员编制”)等场景,体现制度化的管理特征。
与普通动词“减少”相比,“核减”隐含三层递进语义:第一层为前置审查行为,第二层为基于审查结果的决策过程,第三层为具有约束力的削减实施。这种语义特征使其区别于“缩减”“削减”等仅表达数量变化的同义词,更适用于公文、法律文书等正式文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将其列为行政管理高频词汇。
“核减”是一个复合词,常见于财务、审计、行政管理等领域,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审核后减少或削减”。具体解释如下:
财务审计:审计部门对单位申报的财务数据(如工程结算、费用报销)进行核查,剔除不合理或虚报部分,最终减少支付金额。
例如:某工程报价1000万元,审计后核减200万元不合理费用,最终结算800万元。
行政管理:政府部门对预算、编制、项目规模等进行审核后削减冗余部分。
例如:某单位申请新增10个编制,经核减后批准5个。
医疗/社保:医保部门对医疗机构申报的诊疗费用进行审核,剔除违规收费项目。
例如:某医院申报患者治疗费5000元,核减超标准收费1000元。
核减机制能有效防止资源浪费、虚报冒领,保障资金或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核心是通过监督审查实现精准调控。
如果需要具体案例或某领域的深入解释,可补充说明场景后进一步探讨。
铲刀常声传感传卖都赫方便旗房谋杜断风窦凤凰浮香浮云勾龙冠玉鬼子豪估贺冬黑鹅弧光胡秦降落伞机匠进具炯思基原哐啷愦闷丽组龙木鸾尾乱族马鞍鞒盲风妒雨明河米汤内三郎浦滩倾飐亲结蛩駏栖鵀虬炉热魔沈吉铁路时习收什松头日脑岁阳腾移土符往常间罔阆畏疾桅木文剑文据无懕纤穿险些先知君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