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and sinks]∶陆地沉没
(2) [perishing of territory]∶比喻国土沦丧,也比喻隐居
陆沉于俗
亦作“ 陆沉 ”。1.陆地无水而沉。比喻隐居。《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 郭象 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沉也。”《史记·滑稽列传》:“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沉於俗,避世 金马门 。’” 司马贞 索隐引 司马彪 曰:“谓无水而沉也。” 北周 庾信 《幽居值春》诗:“山人久陆沉,幽逕忽春临。” 明 唐寅 《赠南野》诗:“我亦陆沉斯世者,买邻何日许相陪?”
(2).指隐逸之士。 唐 白居易 《送张南简入蜀》诗:“昨日詔书下,求贤访陆沉。”
(3).比喻埋没,不为人知。 唐 王维 《送从弟蕃游淮南》诗:“高义难自隐,明时寧陆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范公石湖》:“ 吴 臺、 越 垒,距门纔十里,而陆沉於荒烟野草者千七百年。” 清 钱谦益 《戊戌中元寓僧舍毒热如坐甑中偶见王孟端画竹漫题二绝》之二:“竹埤梧垣久陆沉,舍人泼墨尚萧森。”
(4).比喻国土沦陷于敌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桓公 入 洛 ,过 淮 泗 ,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 王夷甫 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宋 陈经国 《沁园春》词:“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氊未还?” 清 秋瑾 《感怀》诗:“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
(5).愚昧迂执,不合时宜。 汉 王充 《论衡·谢短》:“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然则儒生,所谓陆沉者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而凡夫浅识,不辩邪正,谓守道者为陆沉,以履径者为知变。”
(6).谓陆地沉入海底。 郭沫若 《星空·吴淞堤上》:“这是世界末日的光景,大陆,陆沉了吗!”《人民文学》1984年第1期:“身后的荒岛已经消失,像是那里发生了陆沉,只剩下一片澄明的海。”
“陆沉”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五个角度解析:
自然现象
指陆地因地质变化沉陷于水中。《汉语大词典》记载,“陆沉”原指“陆地无水而沉”,后引申为地面沉降现象。例如《晋书·桓温传》中“神州陆沉”即用此本义。
文明覆灭
比喻国家或文化衰亡。《庄子·则阳》中“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此处以土地沉没隐喻社会崩溃。此用法常见于历史文献,如顾炎武《日知录》评述魏晋乱世时亦用此喻。
隐逸避世
特指贤者隐于市朝。汉代《史记·滑稽列传》载:“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描述东方朔虽居官位却如隐士,后世以“陆沉”代指大隐于朝。
中医术语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提出“陆沉”为脉象之一,指血气沉滞难寻,如《类经》注:“沉甚曰陆沉,言隐伏深藏也”。
人才埋没
《盐铁论·褒贤》引申为人才遭埋没,如“小枉之不足以反,而疾驱长驱,知寻则陆沉”,喻指贤能之士未被重用而湮没无闻。
(以上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医大辞典》等权威辞书,及《晋书》《庄子》《史记》等典籍。)
“陆沉”一词含义丰富,需结合古典文献和引申义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层面:
本义与核心比喻(源自《庄子》)
词源出自《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原指陆地无水而沉,比喻隐居者虽身处世俗却心志超脱,如同“无水而沉”。郭象注解为“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沉”,强调精神上的隐逸状态。
引申义一:国土沦丧
魏晋后衍生出“国土沦陷”的悲怆含义。如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载“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以陆地沉没象征国家覆灭。宋代陈经国词“谁使神州,百年陆沉”亦沿用此喻。
引申义二:人才埋没
唐代起用于表达贤者不被重用,如王维诗“高义难自隐,明时宁陆沉”,暗指政治环境下才德之士的无奈隐匿。
引申义三:思想迂腐
汉代王充《论衡》提出“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批评脱离现实的迂腐观念,此义后世使用较少。
特殊说明:
现代偶见“陆地沉没”的字面解读(如地质变化),但属罕见用法。主流语境中,“陆沉”仍以古典比喻义为主,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隐逸、国难或怀才不遇。
哀摧暗谷捌哥白云青舍辨钓濒危采样柴楥承欢膝下词志刀钱祷书點穴簟竹钓位方目纱肤辞告便拱动贯索城会派互校缣囊娇媄藉不的节抄进呈静雅羁辔量中氓宇门枢庙算木作盘曲彯萧瞥闻前溪挈带砌阶气节清馥请卖爵子畦畽痊和趋和壬夫柔民如无其事三谏之义三鞠躬生稊实况袒膊特授啼号同等学历投栖外兄弟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