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袒露肩胛。《北齐书·文宣帝纪》:“帝露头袒膊,昼夜不息,行千餘里,唯食肉饮水,壮气弥厉。” 唐 周贺 《赠胡僧》诗:“背经来 汉 地,袒膊过冬天。”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薛淙》:“病僧又北行数里,遥见一女人,衣緋裙,跣足袒膊,被髮而走,其疾如风。”
“袒膊”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ǎn bó,其核心含义为袒露肩胛,即露出肩膀和上臂。以下是详细解释:
“袒膊”通过具体的历史记载和文学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对肢体裸露的多元文化解读。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北齐书》、唐代诗词等原始文献。
袒膊(tǎn bó)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袒”和“膊”两个字组成。
“袒”字的部首是“衣”,总共有10个笔画;“膊”字的部首是“肉”,总共有13个笔画。
“袒膊”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人们经常使用这个词来形容上半身不穿衣服的状态,即光着上身。
“袒膊”在繁体中的写法是「袒臂」。
在古代汉字中,表示“袒”的字形较为简单,类似于现代汉字的“丢”,而“膊”的古代写法与现代相差不大。
1. 他挥动着袒膊的手臂,汗水从额头流淌下来。
2. 炎炎夏日,人们纷纷袒膊来驱散炎热。
1. 袒胸露腹:形容上半身光着,露出胸腹。
2. 袒腹露背:形容上半身光着,背部和腹部都露出来。
3. 袒膊而出:形容匆忙离开,没有时间穿衣。
赤膊、光着上半身
穿着衣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