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 元年颁布的礼制。三度弯身致敬,为最敬之礼节。 吴虞 《墨子的劳农主义》:“三叩首改为三鞠躬,并没有好大的关系。”
“三鞠躬”是中国传统礼仪中表达最高敬意的行礼方式,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三鞠躬指连续三次弯腰行礼,是民国元年(1912年)正式确立的礼制。这种礼节通过重复动作强化敬意,属于最郑重的行礼形式,常见于正式场合或特殊仪式中。
哀悼仪式
在葬礼或追悼会上,向逝者行三鞠躬礼表达深切缅怀,如和提到“对死者表示尊敬”。
婚礼仪式
传统婚礼中的“三拜”环节常伴随三鞠躬,用于拜天地、父母及夫妻对拜。
特殊致谢/致歉
对恩人或长辈表达重大感谢时使用,或在郑重道歉时表示诚意。
正式礼仪场合
如重要会议、颁奖典礼等正式活动,向尊贵宾客或领导致意。
该礼制源自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用鞠躬替代传统叩首礼,体现了平等观念(吴虞《墨子的劳农主义》提及“三叩首改为三鞠躬”)。
鞠躬时需保持身体直立,双手自然下垂,以腰部为轴心前倾约30度,动作庄重缓慢,三次鞠躬间可稍作停顿。
说明:不同场合的具体鞠躬幅度可能略有差异,如葬礼中动作更为深沉,婚礼中则稍显轻快。现代使用中需结合具体情境调整礼仪细节。
三鞠躬,是一个汉字词组,表示一个人向别人深深地鞠躬,用以表达恭敬、敬意和谢意。
三鞠躬的拆分部首为「言」和「足」。它的总笔画数为17画。
三鞠躬源自古代中国社会的礼仪文化,是一种表达尊敬和感谢的方式。人们通过三次鞠躬,表示对他人或对神明的敬意和感激。
三鞠躬的繁体字为「三鞠躬」,字形保持不变。
在古代,三鞠躬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写作「古鞠躬三」。
1. 他站在舞台上,面向观众,恭敬地行三鞠躬。
2. 在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三鞠躬,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敬意。
1. 鞠躬作揖:行鞠躬礼并作揖,表示恭敬。
2. 鞠躬尽瘁: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或事业,不计较个人得失。
3. 鞠躬尽力:尽全力去做某件事情。
1. 致意:表示对他人的问候、敬意或致意。
2. 输礼:向他人展示恭敬和礼貌。
1. 冷漠:对他人不关心、不在意,缺乏敬意。
2. 忽视:对他人的存在或贡献不予重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