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il] 哭叫
哭叫。《礼记·杂记下》“中路婴儿失其母焉” 汉 郑玄 注:“言其若小儿亡母啼号,安得常声乎?” 晋 陶潜 《庶人孝传赞》:“亲戚扶持晓諭,莫能移之,啼号益盛。” 明 袁宏道 《答毛太初书》:“远处荒村,儿女啼号。” 王西彦 《眷恋土地的人·在退却的路上》:“北岸是一片凄惨的啼号。”
“啼号”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í háo(部分文献标注为tí hào,可能与古今音变或方言差异有关),其核心含义是哭叫,通常指因悲伤、痛苦或困境而发出的哭声。以下为详细解释:
文学场景: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渲染悲惨、哀伤的氛围。
例句:
“饥寒啼号,当天就近万人冻饿而死。”
“孤子啼号,破家散业,迎尸千里之外。”
历史典籍: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权威词典(如、2、8)。
啼号是指哭泣或发出悲伤的声音,通常表示痛苦、悲哀、失落等情绪。
啼号的偏旁部首是口,总共5个笔画。
啼号是由“啼”和“号”两个字组成。啼的本义为婴儿啼哭的声音,也引申为哭泣声。号表示大声呼喊或喧嚷。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表示哭泣声或者悲伤的叫喊声。
啼号的繁体字为「啼號」。
在古代,啼号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差异。根据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字形可能有变化,但基本上仍是由“啼”和“号”组成。
1. 小孩失去了父母,不禁啼号起来。
2. 在深夜里,远处传来一阵凄厉的啼号声。
啼哭、痛苦啼号、哀伤啼号、悲痛啼号等。
哀号、悲啼、嚎哭、泣不成声等。
欢笑、笑声、喜悦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