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邦,采服。九服(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服)之一。《书·康诰》:“侯甸男邦采卫。” 孔 传:“此五服,诸侯服。五百里侯服,去王城千里,甸服千五百里,男服去王城二千里,采服二千五百里,卫服三千里。”后因以“邦采”称国家。《云笈七籤》卷一○三:“卿任冠枢衡,道熙邦采。”
“邦采”一词的含义可以从历史渊源和引申义两个层面进行解析,综合多个来源的信息如下:
基本释义与历史来源
“邦采”原指周代“九服”制度中的“采服”,属于诸侯服制的一部分。根据《尚书·康诰》记载,九服包含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其中“采服”位于距离王城二千五百里的区域()。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央政权对诸侯领地的层级划分。
引申为国家代称
随着语义演变,“邦采”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例如《云笈七签》中“道熙邦采”的用法,即以“邦采”指代国家整体()。
现代语境中的扩展含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进一步将“邦采”解释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象征,强调“邦”代表国家,“采”意为选拔,组合后引申为国家重视人才的核心意义()。
“邦采”一词兼具历史制度术语与抽象国家概念的双重属性,既可指周代诸侯服制中的具体层级,也可象征国家治理中对人才的重视。不同文献中的释义差异主要源于语境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