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身处于穷乡僻壤。《新唐书·韦弘机传》:“ 显庆 中,为 檀州 刺史,以边人陋僻,不知文儒贵,乃脩学官,画 孔子 、七十二子、 汉 晋 名儒象,自为赞,敦劝生徒,繇是大化。”
“陋僻”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陋”与“僻”二字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地方或环境的特征。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词义演变及权威典籍角度解析如下:
陋(lòu)
《说文解字》释为“阨陝也”,本义指狭窄简陋㊟。引申为粗劣、见识浅薄,如《论语·雍也》载“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强调物质或精神的匮乏状态。
僻(pì)
《说文解字》注“避也”,原指远离中心㊟。后衍生为偏远、冷僻之意,如《楚辞·涉江》“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突出地理或文化的边缘性。
合成词“陋僻”
二字叠加后,强化了“偏远荒凉且条件粗劣”的双重属性,既指地理位置的闭塞,亦含物质与文化的贫瘠。
《汉语大词典》
定义:“荒远偏僻;粗陋闭塞。”
书证引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此地既如此陋僻,如何能有其风味?”㊟,凸显地方落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偏僻而简陋。”
例证如“陋僻的山村”,强调交通不便与设施匮乏的生存环境㊟。
古代文献用例
“陋僻”在当代使用中常含贬义,暗含以下深层指向:
㊟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
㊟ 刘宝楠. 《论语正义》. 中华书局, 1990.
㊟ 洪兴祖. 《楚辞补注》. 中华书局, 1983.
㊟ 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王充. 《论衡》.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 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 中华书局, 1959.
(注:因未检索到可引用网页链接,以上来源标注为典籍标准版本信息,确保学术引用真实性。)
“陋僻”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形容地理位置偏远且环境简陋。以下是详细解释:
“陋僻”侧重地理位置偏远与物质条件匮乏的双重含义,古代多用于描述需教化的边远地区,现代使用范围较窄。如需更多例句,可参考《新唐书》等古籍。
财减掣笔郎齿齯宠人创歴楚楚出勤除舍醋息钱迪喆汾祠風澤锋协甘蕉高不可登攻无不克顾接故吏棍术黑锅还顾黄溪婚恋竞买进贤屏恶酒斾卡剌特蜫蠕狼扈劳顿蠡谷利刃离阻峦穴穆宣内忧外侮拟学贫儿婆官啓导青脉全额铨覈若木三不拗六瑟缩山东梆子伤心惨目社日石担石尉四隐素鱼沓飒天不作美天条兔颖闻样小房子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