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山东梆子的意思、山东梆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山东梆子的解释

地方戏曲腔调或剧种名。据说是秦腔传入 山东 以后所形成。流行于 山东 西部及 河南 、 河北 部分地区。剧目、唱腔同 山东 的平调、莱芜梆子等相互影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山东梆子,又称“高调梆子”或“高梆”,是中国梆子声腔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鲁中地区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部分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它以其高亢激昂、朴实粗犷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著称。

一、 定义与定位 山东梆子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以枣木梆子击节伴奏而得名。其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结构严谨,板式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历史渊源 山东梆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它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约17世纪中叶)由山西、陕西一带的梆子戏(山陕梆子)传入山东,结合当地方言语音、民间音乐和风俗习惯,逐渐衍变发展而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吸收了山东本地其他艺术形式的养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三、 艺术特征

  1. 唱腔音乐:

    • 高亢激越: 山东梆子的唱腔以高亢、激越、豪放、粗犷为主要特点,尤其是男腔(如红脸、黑脸)常用假嗓(“讴”音)翻高八度演唱,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这是其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 板式丰富: 拥有完备的板式体系,主要包括【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四大类,以及由此衍生的【起板】、【栽板】、【导板】、【呱哒嘴】、【金钩挂】、【一串铃】等众多辅助板式,能够细腻地表现各种戏剧情绪。
    • 调式与旋律: 主要采用徵调式,旋律进行中常出现四、五度甚至八度的大跳,起伏跌宕,刚劲有力。
    • 伴奏: 主奏乐器为板胡(俗称“大胡琴”或“梆胡”)、二胡、琵琶、笙、笛等,打击乐以枣木梆子和板鼓为核心,配以锣、铙钹等,节奏鲜明强烈,烘托出激昂的气氛。
  2. 表演艺术:

    • 行当齐全: 生(红脸、小生、老生)、旦(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净(黑脸、花脸)、丑(文丑、武丑)四大行当分工明确,表演程式规范。
    • 粗犷豪放: 表演风格总体粗犷豪放,动作幅度较大,注重功架和气势。花脸、红脸行当的表演尤为突出,讲究“亮相”和“架式”。
    • 地方特色: 念白采用山东方言(以鲁西南方言为基础),吐字清晰,富有乡土气息。表演中融入了一些地方武术动作,使武打场面更具真实感。
  3. 剧目:

    •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丰富,号称“老八百出”,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演义、袍带公案、神话传说、民间生活故事等。
    • 代表性剧目有《墙头记》、《两狼山》、《老羊山》、《打金枝》、《黄牛分家》、《反徐州》、《天赐禄》、《贺后骂殿》、《宇宙锋》、《春秋配》、《龙门阵》、《玉虎坠》、《百花咏》、《刀劈杨藩》、《铡美案》、《铡赵王》、《铡郭槐》、《铡郭松》等。其中《墙头记》等剧目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广受欢迎。

四、 文化价值与影响 山东梆子是山东地方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域文化记忆。它不仅是鲁西南及周边地区民众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也是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地方民俗文化、语言变迁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周边剧种如莱芜梆子、枣梆、豫剧(河南梆子)等均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来源:

  1. 《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纂,权威性地方戏曲文献,详细记载了山东梆子的历史沿革、艺术特点、剧目、音乐、表演等核心内容。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提供关于山东梆子的定义、历史、艺术特征等权威概述。
  3.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文化部等编纂,系统收录和分析山东梆子的唱腔、曲牌、板式等音乐资料。
  4.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山东梆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现状及重要活动信息。
  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提供山东梆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官方认定信息、简介、保护单位及传承人情况。
  6.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地方性专业戏曲研究资料汇编,包含对山东梆子的深入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别称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因唱腔高昂激越,被称为“舍命梆子腔”。它属于梆子腔系,与秦腔、晋剧等同源,但融合了山东方言和地方文化特色。

二、历史起源

  1. 形成时间:明末清初由山陕梆子传入山东,经本地化演变而成,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2. 传播路径:最初沿运河传入鲁西南,后分化为不同分支,如以菏泽为中心的“曹州梆子”和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汶上梆子”,1952年统一定名为“山东梆子”。

三、艺术特色

  1. 唱腔特点:
    • 高亢激昂,多用真假声结合(“大本腔”吐字、“二本腔”甩腔),净行唱腔带有沙音、炸音。
    • 花腔、甩腔丰富,尾音常落在“啊”上,形成独特韵律。
  2. 表演风格:
    • 动作粗犷夸张,如黑脸角色的瞪眼、推圈走圆场等程式化动作。
    • 传统剧目达600余个,伴奏乐器以梆子、板胡为主,曲牌多达180余种。

四、流行区域

主要分布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以及河南、河北部分地区。

五、非遗地位

2008年6月7日,山东梆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山东戏曲文化的重要代表。

如需更完整的剧目、曲牌或传承人信息,中提及的汉典、百度百科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傲雪欺霜本缺便文逼逼兵藏武库,马入华山不聿炊沙成饭醋妒戴山鼇方兄犯傻坟圈稿底瓜皮搭李皮罕遘黑漆燎光横床毁刺藉幕金华山金铣既生霸酒戒黎庶六出公卵覆鸟飞脔壻卤碱驴鞍緑醪母舰南陆蹑击盘博跑光慓士皮弁服泼东西戗风俏洁清铄蒛盆取民人弃我取认帐诗行是后十史十十五五霜根宋亭讨教天山天池头朝下问鼎瑕蠹消魂小日月庄稼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