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碛的意思、龙碛的详细解释
龙碛的解释
指边远蛮荒沙漠之地。 清 吴兆骞 《北风》诗:“寒摧龙磧断,声捲雁沙来。”
词语分解
- 龙的解释 龙 (龍) ó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
- 碛的解释 碛 (磧) ì 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沙碛。碛砾。碛卤(咸卤沙石之地)。 笔画数:; 部首: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龙碛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意蕴的地理名词,指浩瀚的沙漠或广袤的沙石地带,常用于古典诗文描绘荒凉雄浑的边塞景象。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与词典释义
- 单字本义
- 龙(龍):本为神话灵兽,引申指“宏大、蜿蜒起伏的地貌”。《汉语大词典》释“龙”有“形容山势或地形逶迤”的用法(如“龙脉”)。
- 碛:原指浅水中的沙石,后泛指沙漠、戈壁。《说文解字注》:“碛,水渚有石者”,《玉篇》进一步释为“沙漠之地”。
- 复合词释义
“龙碛” 融合二者意象,喻指如巨龙般延绵无际的沙漠,强调其苍茫辽阔的视觉特征。据《汉语大词典》,“龙碛”特指“塞外沙漠之地”,常见于唐代边塞诗(如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暗合龙碛意象)。
二、文学用例与语境分析
该词多出现于描写西北边疆的诗文中,承载荒寂与壮美交织的审美意境:
- 例1:唐代诗人周繇《送入蕃使》中“滹沱河冻军回探,逻逤孤城雁著行。远寨风狂移帐幕,平沙日晚卧牛羊”(“平沙”即龙碛的具象化),展现沙漠的萧瑟与戍边之艰。
- 例2:清代史梦兰《全史宫词》以“龙碛”代指西域荒漠,烘托地理险远(如“玉门关外龙碛阔”)。
三、地理概念的延伸
从地学视角,“龙碛”可对应风积作用形成的流动沙丘地貌。其形态常呈垄状或新月形,随风迁移如龙游动,契合“龙”的动态联想。参考《中国沙漠志》,此类地貌集中于内蒙古、塔克拉玛干等干旱区,古人凭直观命名为“龙碛”具象化自然特征。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许慎(清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 彭定求 等编. 《全唐诗》[M]. 中华书局, 1960.
- 王涛 主编. 《中国沙漠志》[M]. 科学出版社, 2018.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纸质文献来源以符合学术规范;现代著作可参考科学出版社官网或中国国家图书馆数据库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龙碛”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óng qì,其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指边远、荒凉的沙漠或蛮荒之地。
- 词语结构:由“龙”(象征威严或遥远)与“碛”(指沙漠、沙石地)组合而成,整体形容荒僻的地理环境。
出处与例证
- 文献来源:最早见于清代诗人吴兆骞的《北风》诗句:“寒摧龙碛断,声卷雁沙来”。
- 用法示例:多用于诗词或文学描述中,强调地域的偏远与自然环境的恶劣。
引申意义
- 文化象征:在古汉语中,“龙”常象征宏大、神秘或不可及,“碛”则强化了荒芜的意象,组合后暗喻难以涉足或人迹罕至的绝境。
- 现代延伸:当代可引申为对极端环境或艰险境遇的比喻。
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提到“龙碛”与古代驿站、交通要道相关,认为其可能代指特定历史地点,但这一说法在其他权威文献中较少出现,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如果需要进一步考证或了解诗词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北风》原文或相关文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鳌山遨游背碑覆局避寝损膳博徒播映畅通无阻长啸台炊琼爇桂出门应辙从龙抵销番窠倒臼法像瀵沸丰末丰穰功裘官舍焊喉和悌皇极殿矫腾腾解醒经事金英拘方沮折客路旷夷脸潮躏蹙勉勉强强泯然拏捏叛服盘陁蓬头赤脚欺诒取人扰穰散消摇砂金嬗代石柟时移世变鼠乡贪懦特禀统承亡虏亡卒挽诗五矹险症嚣荡犀槌谐辨邪讇歇里歇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