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溃逃的士兵。《史记·吴王濞列传》:“ 东越 兵可万餘人,乃使人收聚亡卒。”《新五代史·杂传·朱宣》:“﹝ 梁太祖 ﹞乃驰檄 兗 鄆 ,言 宣 瑾 多诱 宣武 军卒亡以东,乃发兵收亡卒。”
(2).战死的士兵。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亡卒遗骸散帛收,飢人卖子分金赎。”
“亡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历史文献中有两种主要解释,以下为详细说明:
溃逃的士兵
指在战争中逃离战场的士兵。这一含义源自《史记·吴王濞列传》中的记载:“东越兵可万余人,乃使人收聚亡卒”, 描述吴王刘濞收编溃散士兵的情景。
战死的士兵
指在战场上牺牲的军人。例如唐代白居易《七德舞》中写道:“亡卒遗骸散帛收”, 提及对阵亡士兵遗骸的安置。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中,描述战争背景下士兵的两种命运。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学术研究或古文解析。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史记》《新五代史》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
《亡卒》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战争中阵亡的士兵或军队中阵亡的士兵。
《亡卒》的拆分部首是亠和卩,总共有11个笔画。
《亡卒》一词源于古代中国战争时期的军事术语,用来指称在战斗中牺牲的士兵。
在繁体中,亡卒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亡卒的写法为「亾卒」,字形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亡的部分在古代常用的汉字写法中是使用「亾」来代替。
1. 在这次战役中,我军有数十名亡卒。
2. 战场上的亡卒铺满了整个山谷。
1. 亡命:指因逃亡或犯罪而无处可去的人。
2. 亡灵:指已故的人的灵魂。
3. 亡魂:指已故的人的灵魂,有时用以形容迷途或痴迷的人。
阵亡、殉职、战死。
幸存、活下来、战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