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挽诗的意思、挽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挽诗的解释

哀悼死者的诗。 清 方文 《述哀》诗:“誄文既欵恳,挽诗并愁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因走到那边仔细一看,原来都是些挽诗,诗中无非是赞叹他以身殉母的意思。” 袁鹰 《不灭的诗魂》:“ 邓拓 同志展阅 司马 寄来的信,夜不成眠,含着眼泪写了一首挽诗。”


哀悼死者的诗。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张伯成注杜》:“独足翁 吴伯庆 有輓诗云:‘笺疏空令传 杜 律,志铭谁与继 唐 碑。’”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寿诗挽诗悼亡诗》:“ 郎仁寳 云:輓诗盛於 唐 ,非无交而涕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挽诗是汉语中特指哀悼逝者的诗歌体裁,属挽歌类文学形式,常见于丧葬仪式或追思场合。其核心含义与特征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定义与溯源

挽诗(wǎn shī)即“哀悼死者的诗作”,源自古代挽歌传统。先秦时期已有雏形,如《薤露》《蒿里》等丧歌(《乐府诗集》引崔豹《古今注》)。汉代正式形成挽歌制度,魏晋后文人创作渐盛,如陶渊明《挽歌诗三首》标志其成为独立诗体。


二、文体特征

  1. 内容主题

    以抒发哀思、追述逝者德行功业为主,如唐代刘禹锡《伤韦宾客》悼念友人,清代袁枚《挽徐澄斋太史》颂扬学者生平。

  2. 形式规范

    早期多四言、五言古体(如潘岳《悼亡诗》),唐宋后渐用律诗、绝句。需符合“哀而不伤”的礼制要求(《文心雕龙·哀吊》)。


三、文化功能

作为丧仪组成部分,挽诗兼具礼仪性与抒情性:


四、经典例证

北宋梅尧臣《悼亡三首》开创以“悼亡”专指妻逝的传统;民国鲁迅《哀范君三章》以“风雨飘摇日”影射时代悲剧,拓展了挽诗的现实意义。

(注:文献来源依据权威学术出版物,未提供链接以符合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挽诗”是哀悼死者的诗歌形式,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文学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敬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功能

挽诗以诗为载体,抒发对逝者的哀思,常结合逝者生平事迹或品德进行追忆。其情感基调多为悲怆,旨在寄托生者的哀痛。例如清代方文在《述哀》中通过挽诗表达深切的愁绪,袁鹰则用挽诗纪念邓拓的坚贞品格。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先秦时期已有类似挽歌的雏形,如《薤露》《蒿里》被视为挽歌之祖。
  2. 魏晋南北朝兴盛:战乱频繁促使生死主题流行,文人借挽诗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如陶渊明《拟挽歌辞》以超脱视角探讨生死。
  3. 唐宋至明清成熟:逐渐形成固定格式,内容更注重对逝者生平的评价,如唐代吴伯宗《挽诗》通过“贞珉纪潜德”赞颂逝者德行。

三、内容特点

四、代表作品

诗人 作品 特色
陶渊明 《拟挽歌辞》 超脱生死观,语言质朴
陆机 《挽歌诗》 哲理性强,探讨生命本质
吴伯宗 《挽诗》 注重赞颂德行,结构严谨

五、文化意义

挽诗不仅是文学表达,更是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以悲为美”的风尚,文人通过创作挽歌彰显个性。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时代对生死、伦理的思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或创作背景,可参考《昭明文选》等古籍或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福国会柏城宝具边藩不辞劳苦不调贴臣极螭陛错错粗心短上衣俯察革邪反正贡船功德圆满关眼贵降鹤阙鬨堂大笑涣解画屧加封拣拔歼灭缄素忌故急脚鬼瘠人肥己祭献据理力争忼爽丽寳灵姻没白没黑梦魂颠倒磨泐木表内含翩飘蒲且洽化潜居躯腔僧家唼佞赦格眚厉事机屎壳郎十围五攻铁尺铁石人未成冠文君毋几武节险士险远歇艎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