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署;衙门。《汉书·何并传》:“﹝ 何并 ﹞性清廉,妻子不至官舍。” 唐 岑参 《送郑少府赴滏阳》诗:“青山入官舍,黄鸟度宫墻。”
(2).官吏的住宅。《晋书·陶侃传》:“ 弘 以 侃 为 江 夏太守,加鹰扬将军。 侃 备威仪,迎母官舍,乡里荣之。”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官舍黄茅屋,人家苦竹篱。”《宋史·孝宗纪一》:“﹝ 王夫人 ﹞以 建炎 元年十月戊寅生帝于 秀州 青杉牐 之官舍。” 清 曹寅 《植夫下第见枉西轩兼怀次山》诗:“官舍渔村似, 王郎 单舸来。”
(3).专门接待来往官员的宾馆。《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豨 常告归过 赵 , 赵 相 周昌 见 豨 宾客随之者千餘乘, 邯郸 官舍皆满。”
(4).官府的差役。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觅赠》:“即差官舍二人,与你同送聘礼到他家去。送聘之后,即便接取来京,休得迟误。”
“官舍”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类解释:
官署或衙门
指古代官员处理公务的场所。例如《汉书·何并传》记载“妻子不至官舍”,表明官员家属不得进入办公区域。唐代岑参诗句“青山入官舍”也印证了这一用法。
官吏的住宅
指政府分配给官员的住所。如《晋书·陶侃传》提到陶侃“迎母官舍”,白居易诗中“官舍黄茅屋”则描绘了官员住宅的简朴环境。
接待官员的专用馆舍
类似现代官方招待所,《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邯郸官舍因宾客过多而住满,说明其接待功能。
官府的差役(较少用)
个别文献中代指官府派遣的办事人员,如汉典释义中的第四项。
补充说明:不同朝代对“官舍”的使用侧重不同,如汉代多指办公场所,唐宋诗词中常指官员居所。若需具体案例分析,可参考《汉书》《晋书》等史书原文。
官舍是指官员居住的房舍。在古代中国,官员通常被派往地方或中央政府担任职务,需要有一个居所来安定身心和承担公务。这个居所就被称为官舍。
官舍的拆分部首是宀(宀部)和舍(舍部),宀是表示与屋顶有关的意思,而舍则是表示房舍的意思。
官舍的拆分笔画为7画。
官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官员承担着管理和治理一方土地的责任,因此需要有一个固定的居所。官舍是官员们居住、工作和接待客人的地方。
官舍的繁体字为「官捨」。
在古代,官舍的写法也有所不同。古时候官舍的写法为「官捨」,「捨」是「舍」的古体字,表示房舍的意思。
1. 他的官舍非常宽敞,环境优雅。
2. 老将军整治官舍,为下属打造更安全的居住环境。
1. 官舍群:指多个官舍集中在一起的地方。
2. 官舍院:指官舍周围的围墙和院落。
1. 官府:指官方机构的办公地点,官员的居所。
2. 官宅:指官员的住所。
民舍:指普通人家的房舍。
【别人正在浏览】